(大运河传媒讯朱桂艳)盆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中国盆景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汉晋,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扬派、苏派、岭南派、川派和海派五大流派。特别是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宜居的自然环境,为扬派盆景艺术孕育了优渥的生长土壤,堪称是盆景艺术的天堂。“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这是《扬州画舫录》对当地清代盆景盛况的描写。70年代复兴后,扬派盆景不仅在国内得到大发展,更成为中国盆景艺术走向世界的代表。
在中国盆景艺术复兴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扬州的盆景艺术大师充当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庆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80年代起,40年里赵庆泉应邀赴海外做了多场盆景创作示范表演,出版的《中国盆景》《神奇的盆景世界》、《盆景:一种中国的盆栽艺术》等多部英文版盆景艺术专著在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赵庆泉说,到国外表演中国盆景艺术创作,其实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扬州走出的盆景艺术大师
“养一棵盆景,始终对它有期待,期待明天更美好,这是几十年来体会最深的,里面有无穷的乐趣。”赵庆泉说,盆景是有自然生命的艺术品,它将大千世界浓缩于一只小盆里,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果,或是冬天光秃秃的枝干,在时间推移和季节更替中呈现给人们不同的景色。这种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生命艺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正如赵庆泉对盆景的感情,喜欢上就再也丢不掉了,只会越来越痴迷。
通常认为,中国盆景艺术真正形成是在唐朝。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大都市,扬州盆景也是引领风尚的。但那时的盆景什么样,今人无从得知。在赵庆泉看来,清代是扬州盆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种盛况不仅能从“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文字里感知,也能在郑板桥、叶芳林等文人画家的绘画中看到。事实上,他认为以文人和盐商为代表的有闲阶层的介入正是助推清代扬州盆景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清代绘画中可以发现,无论是精雕细琢的制作技艺、清秀古雅的形象气质还是“诗、书、画、技”的有机统一,扬派盆景的艺术风格在那时已经基本成型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这种创作理念和美学偏好深深地影响着赵庆泉,他在此基础上探索、突破,创作的盆景有着鲜明的个人风貌。成名作是一件名为《八骏图》的水旱盆景,由十多株六月雪、几株小雀蝉、一组富龟纹石和八匹石湾陶马为材料,采用溪涧式布局、绘画式组合创作而成。传统的扬派水旱盆景为一边旱地、一边水面的布局,《八骏图》的溪涧式布局是全新的尝试,采用的丛林式造景也突破传统,表现出了更大范围的景观。稀疏的丛林、开阔的草地、平静的水面、悠闲的骏马,像是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长卷,古意、恬静、温馨。“我比较偏爱静态的、内秀的美,不太追求浓烈的、震撼的表达。所以我的盆景也是宁静淡雅的,在自然美之外,给人以内心安宁的精神享受。”年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八骏图》一经露面就引起热烈反响,以最高票获得一等奖。此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八骏图》选拍进电影《中国盆景艺术》,国内外相关报刊对《八骏图》进行持续报道和讨论。赵庆泉的这件成名作为我国盆景艺术创新及水旱盆景推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赵庆泉看来,盆景作为人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作品,它的美也有自然美、画境美和意境美三个层面。他认为,制作技艺只是盆景创作的基础,盆景人一定不能局限在盆景里学盆景,要从大自然、文学艺术以及生活经历中获取创作灵感。他喜欢到大自然去看山水、观树木,“黄山、张家界、桂林山水,都是我们盆景人的老师”。他也看山水画、读古诗词、听音乐,一棵古树的形态,一句婉约的宋词,一段柔美的旋律,都可能在某一瞬间激发出创作的热情、表达的欲望。赵庆泉说,一件好的盆景艺术,一定是用心用情创作的,里面有作者看到的风景,有他脑海里的诗情画意和他对人生的理解感悟。“交融在一起,就是你的艺术风格,好的盆景一看就知道是谁做的,想隐藏也隐藏不了。”这样的盆景艺术“景有尽而意无穷”,不同的观者看到不同的景外之景,领受到不同的景外之情,和作者产生不同维度的情感共鸣。赵庆泉说起有一年在美国表演时,有位加拿大人看完后好奇地问他,是不是看过加拿大东岸某地的景观。他说,同一件盆景,对于观赏者来说应该是千人千面的,这种景外的情景联想越丰富越好。
将扬派盆景推广到全世界
受喜欢盆景的父亲影响,赵庆泉从小热爱盆景。高中毕业赶上知青下乡,体力活干不过人家,他就做盆景小摆件,小人、小桥、小房子都做。赵庆泉给扬州红园制作盆景供外贸出口,没有工资,但在过程中学会了盆景制作技艺,这为他获得了调回城里工作的机会。当时能回城工作的都是有特殊专长的人,画画好的到扬州国画院,唱歌好的到扬州文工团,赵庆泉以盆景专长调回扬州红园工作。那是年,当年的另一件大事是高考恢复。赵庆泉高中就读于扬州中学,那是扬州市最好的中学,学业基础不错,很多同学也选择参加高考。但赵庆泉犹豫了,高考刚刚恢复,高校可选专业有限,毕业后工作按需分配,选择高考很可能意味着这辈子不能从事最喜欢的盆景工作了。这让他难以接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来的邀约让他下定决心放弃高考,对方请他的老师和他写一本关于中国盆景的书。那个年代能出书是件了不得的事,他觉得这本书写出来相当于“上了一个盆景专业的大学”。那是赵庆泉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写书,有时工作到凌晨,压力很大。他师从中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后者是我国现代盆景艺术的推动者和盆景教育的先行者,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第一、二届会长,当时在江苏农学院(今扬州大学)教授园艺。他这个校外徒弟比校内学生好学得多,“差不多每个周末都在老师家度过”。在徐晓白的指导下,赵庆泉边学边做边写,完成《盆景》一书的制作技艺部分。
这段著书经历成为一座桥梁,赵庆泉一步步登上世界盆景艺术的殿堂。年,赵庆泉应日本盆景协会邀请,赴大阪出席世界盆景会议,并作为中国代表做《中国盆景的悠久历史及民族风格》演讲。这是中国盆景人第一次走上国际盆景讲台。赵庆泉谦称“运气很好”,国内资深的盆景师傅很多,但这种交流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讲,所以他被选中了。年,赵庆泉受邀出席第19届佛罗里达盆景大会并做中国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示范表演。这次交流非常成功,看完他的表演后,国际盆景协会、委内瑞拉盆景协会还有美国的一些地方盆景协会负责人当即向他发出邀请。“一次影响出去后,收也收不住的。”赵庆泉应邀到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做盆景示范表演多场,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是在海外表演场次最多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他出版了《中国盆景》《中国盆景造型艺术分析》《赵庆泉盆景艺术》《文人树盆景》《丛林盆景》等十多本盆景专著,其中有4本专著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
可以说,以扬派盆景为代表的中国盆景走向世界,“赵庆泉”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他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年,赵庆泉受邀在世界盆景大会上做榔榆丛林水旱盆景示范表演,这在中国盆景人中是第一个;年,赵庆泉代表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到日本崎玉县大宫市做五针松丛林树石盆景示范表演,这是中国盆景人第一次受邀在日本做示范表演;年,赵庆泉专著《盆景:神奇的世界》(英文版)在美国出版,这是中国水旱盆景专著第一次在国外出版发行……“我在国外有很多学生,有的年纪比我大,他们喜欢中国盆景,向我学习了盆景制作技艺后,在自己国家很多地方进行传授,成了中国盆景的推广者。”在第六届世界盆景大会上,赵庆泉获得推动盆景走向世界奖,奖励他数十年来为中国盆景走向世界所做的努力。
扬派盆景的传承与创新
到国外做盆景表演很辛苦。赵庆泉说起年参加佛罗里达盆景大会,两次转机,飞行近20个小时,抵达当地已是凌晨两点。为了表演中正常甚至是超常发挥,他得提前做很多准备。一场表演长达3个小时,他需要一边做,一边讲,不时还要回答下面观众提出的问题,开始其实挺紧张。但作为一个热爱、痴迷盆景的人,向世界推广中国盆景艺术是一件有民族自豪感的事,所以他才能坚持做到多场。“扬派盆景实际上已经走向世界了。”不过对于自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赵庆泉只是“也有点成就感”,他认为根本还是在于扬派盆景艺术自身的文化魅力。“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邀请我去表演,我心里比谁都清楚,绝不是因为我那一点点技艺,他们实际上是对扬派盆景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感兴趣,这多场演出里有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他说日本的盆景艺术,技艺上炉火纯青,在西方影响很大。但日本盆景是一种严谨规整的美,中国盆景不一样,它是变化无穷的,有道家的潇洒飘逸,有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这种美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扬派盆景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可避免地聊到了传承和创新的话题。赵庆泉介绍,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典型的园林城市,盛名在外的扬派盆景是展示扬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得到历届政府的重视。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推动扬派盆景复兴,扬州园林部门寻访民间盆景艺人,从民间收集古老盆景,进行精心养护和再创作。年,为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盆景艺术,政府将扬州红园的盆景与部分技术人员并入瘦西湖风景区内的扬州盆景园,年又在景区万花园内建设了扬派盆景博物馆,当年从民间收集的盆景很多已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年,扬州成功地主办了国际盆景大会暨国际盆景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但他认为最关键的还是人才队伍建设。“传承是要靠人的,再好的盆景,三个月不修肯定变形,三年不整理就废了。”在盆景人才培养上,他认为扬州走在前列。盆景博物馆实施师带徒培养计划,师傅经过考核,徒弟严格优选,徒弟每月创作一件盆景,师傅在盆景沙龙上点评,培养的年轻人在全国比赛中都能拿到奖。赵庆泉认为还不够,从事盆景艺术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了,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民间力量,让社会上更多人喜欢盆景,普及的过程中会有人才出来,这样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赵庆泉看来,扬派盆景技艺的传承不能没有创新。他说,扬派盆景艺术能从汉唐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变化、创新和发展。盆景作为一种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审美随着时代变化,跟不上变化只会被遗弃。“我们每一代人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把前人的东西照搬过来一成不变传给后人,这样是传不下去的。”他认为扬派盆景需要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姿态,其他盆景同行中好的做法要学习,甚至国外的也要适当借鉴。他觉得西方国家的盆栽技术很先进,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而作为盆景艺术家个人,更是要不断摸索、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至于会不会失去扬派盆景本身的特色,我认为不必担心,你从小受扬州文化熏陶,满眼所见都是扬州风物,你的盆景走出去就是扬派特色,到海外代表的就是中国盆景艺术,想丢也丢不掉。”
(大运河新闻)
见习策划桂艳延晨
实习编辑王伟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