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瘦西湖 >> 瘦西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贵阳甲秀楼

来源:瘦西湖 时间:2023/3/26
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景区入口,在浮玉桥北端。入口处有一座四柱三间七阿顶式三孔通道灰白石质牌坊,非常雄伟。牌坊顶部三大四小七座龙凤琉璃飞檐阿顶,正中阿顶飞檐下,镶嵌着方形匾额,上书“城南胜迹”四个金光大字。梁柱基座,有不少浮雕图腾。如基石上的大象和玉如意,寓意“吉祥(象)如意”;护柱的八个石狮子都是头朝下的,寓意猛士下山,威风凛凛,代表气势;六根横梁上,有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寓意奋斗进取;还有萧笛、拐杖、扇子等8个物件,代表传说中的8个神仙的宝物,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图腾都跟甲秀楼的“科甲挺秀”密切相关,寓意巧妙。牌坊右侧底座旁立有石碑,注明甲秀楼是国务院年5月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入了浮玉桥。横跨南明河的浮玉桥全长92米,宽7米,是贵阳城内最长的桥。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浮玉桥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浮玉桥雕刻精细,细致入微,凸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中高超的雕刻技艺。在全国的众多风景桥中,浮玉桥是能排得上号的,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里的玉带桥相媲美。据说建桥时间比玉带桥还早年。浮玉桥上有一方形小亭,名叫涵碧亭。

涵碧亭四根柱子上,刻有两幅对联。正面一副是: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颂扬了浮玉桥的美景;反面一副是:银汗俘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建楼以前,明代全能大儒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成为当时文人汇集的场所。随后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天启元年(年)甲秀楼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年)重建的。年,贵阳市政府进行重修开发,使甲秀楼面貌焕然一新。甲秀楼建成后,“科甲挺秀”的人生奋斗导向,潜移默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贵阳也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书画家杨龙友,状元赵以炯、曹维城,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戊戍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近代名人学士更是不胜枚举。

甲秀楼的楼体,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楼高22.9米,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

楼内古代真迹石刻、古代木器、名家书画作品收藏甚多,供游人欣赏玩味。在这些珍贵的藏品中,尤以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我走进底楼时,在门口看到了这幅举世闻名的作品。当前展示的长联,是由贵州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抄写悬挂于大门两侧的。

甲秀楼边,有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曾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里面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等。

书法陈列中的书法家中有位萧娴。萧娴是贵阳人,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作品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隐言甲与秀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