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文昌路上,有两条文艺范十足的老街。一是皮市街,二是仁丰里。今天来说说仁丰里街巷。仁丰里长多米,由南往北,曹李巷、头巷、旌忠寺巷、旧城二巷、旧巷三巷、大三巷、毓贤街、旧城七巷等10多条小巷分布两侧,构成了一部鱼骨般的古巷群落,是古扬州唐“里坊制”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也是扬州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年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街区”的保护项目。这里汇集了十几处隋唐至明清的文博遗址。有因纪念宋代岳飞而改名的寺庙旌忠寺;有曾居住过乾嘉经学泰斗阮元的住宅和家庙的毓贤街;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两传胪”陈仲云及其子安徽巡抚陈六舟家族;有明初曾设置兵马司的衙署所在地兵马司巷;也有建于民国初年的老字号浴池“双桂泉”浴室;还有馆藏着民间老物件的仁丰里民俗文化博物馆。从仁丰里牌楼进去不远,就看到在街道东侧墙面上安装的大型壁画墙。壁画呈“L”型,安装在两面成直角的墙壁上,总长10多米高3米多,壁画以金黄为主色调,里面绘制着一幅幅主题画面,有各式穿着古代服装的人物,有庭园,有繁华的街道,整个壁画充满古韵。壁画上方有一个圆筒小瓦盖成的顶,壁画中间还有柱子,而下面则用青砖砌成了一个20公分左右高度的墙,表示着墙基,面层还铺上了罗底砖,上面绘有红色的栏杆,整个壁画好像安装在一座古色古香的走廊里面。这并不是单纯的画,而是将壁画与雕塑完美结合。墙上一名遥望远方的少女,抚琴少女的衣服和琴、趴在地上小女孩的手、旁边的荷花缸及荷花、童子手中翻开的书等,都是雕塑,这些雕塑与壁画完美结合,让整个壁画充满立体感。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托底金粉让亭台泛着虚幻,就像是古装戏的情节。壁画展现的是什么内容?壁画以柱子为隔断,呈现了三大主题内容。分别是“里仁为美”、“墨庄夫人”、“伊园坐雨”。第一幅壁画名为“里仁为美”。画面展示的是古代仁丰里的街道和繁华场景,同时有一名读书的孩子。画面中有一个解读牌,解读着仁丰里这个街道名称的由来及文化古迹。据介绍,仁丰里街名来源孔子《论语》“里仁篇”中的“理仁为美”之句。“仁”指仁德,“丰”意为多和盛,“里”是指巷子的门和一定规制内的人口。“仁丰里”大意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第二幅画名为“墨庄夫人”,上面有一名抚琴的女子和在旁边开心玩耍的孩子。这幅壁画讲述了一个优美的故事。江西人刘式为南唐时期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和夫人曾经居住在仁丰里23号。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其中辛勤耕耘,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社会传为美谈,陈氏教子有方,也被尊称为“墨庄夫人”,南宋植被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专作《墨庄记》以记其美,此后刘氏家族人才辈出。第三幅壁画名为“伊园坐雨”,讲述的是位于仁丰里曹李巷内的“伊园”的故事。“伊园”是被扬州人誉为“一门三状元父子二传胪”的清代江西布政使陈仲云、安徽巡抚陈六舟、刑部主事陈咸庆的旧居。伊园现已不存,只留下陈仲云孙子陈重庆在光绪二十一年所作《伊园坐雨》一诗:“东风吹紧雨如绳,抱膝空斋梦未成。隔竹有声摇烛穗,煎茶何处沸瓶笙……”陈重庆曾官至湖北武昌盐法道台,后返乡潜心修学。为晚清名士,书画家、楹联家、诗人。陈重庆自幼聪异,人称诗书画“三绝”,瘦西湖“长堤春柳”四字即是其书写,翁同龢曾云“吾后海内善书者当以陈君为巨擘”,有《辛酉消夏诗录》传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