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瘦西湖 >> 瘦西湖发展 >> 正文 >> 正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今天开放,镇馆之宝有

来源:瘦西湖 时间:2023/6/24

老汴河剖面,唐代船型墓葬,宋代宜兴烧窑的窑址……6月16日,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这部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首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大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总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其中馆、塔、桥相得益彰,登塔可以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

博物馆内庭院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国首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大运河历史概况、现今状态和运河美好生活的一流博物馆。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与国内现有的运河主题博物馆都是从某一角度或在某一地域局部展现大运河不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从时间跨度、空间跨度上实现大运河文化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整体概念表达,以此来立体呈现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观众可以在馆内了解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样、漕运盐利、贸易商业、饮食风物、市井生活,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与“一带一路”的交汇融合。

大运河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震撼,是所有人进入展厅后的最深感受,重磅文物比比皆是。

据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已征集到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

龚良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是一件或几件,而是“一群”。馆内陈展布局利用了很多大型文化遗产,或不可移动文物,来进行文物的活化利用。

馆中体量最大的展品老汴河剖面是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下,取自河南开封附近一段长25.7米、高8米老汴河剖面。河道剖面上的一条条线如同年轮,清晰地勾勒出从隋唐至明清的地层,最早的距今已有多年,直观展示河道如何从宽到窄,直到完全淤积成平地的过程。它占据一整面墙,犹如巨幕电影。每一个朝代,老汴河的河面宽度,甚至淤积场景也都保留在上面。粗糙的颗粒下,就是一部运河河道变迁史。如果非要挑一件作为镇馆之宝,那这件最有资格当选。

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被称为汴河,这“片”老汴河河道上,仔细分辨就会发现,国家统一且强盛时河道宽且深,国家分裂且衰弱时河道浅且窄,这就是大运河与国运息息相关的实物证明。

唐代船型墓葬,整体提取自镇江,为了防止墓顶坍塌,被运抵三湾时尚未清理墓中的泥土,重量达到55吨,无法从楼梯或电梯中运输,不得已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才使它们最终被安放在博物馆内。

唐代船型墓葬,整体提取自镇江,重量达到55吨。

南宋馒头窑,来自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重达33吨,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五部分组成。宜兴靠近荆溪、江南运河等多条运河,又是著名的陶都,这座烧制砖瓦的南宋古窑见证了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古代运河沿线发达的手工业。

南宋馒头窑,来自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重达33吨

馆中最不容忽视又容易被忽略的宝贝,炭化粟米,来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此外,由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的15位书画家历时两年共同创作完成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也将作为永久收藏品展出。该图卷长米、高3米,立足大运河全域,描绘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线的新图景新风貌,堪称“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

打造扬州下一个5A级景区

提起扬州,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瘦西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扬州的另一个地标和5A级景区,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多旅游选择。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

郑晶谈及博物馆未来发展时说道:“我们希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既是全方位展示的舞台,也是一个能够带来很多教育的、展演的平台,同时也希望这是一个全面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平台,让大家通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个平台能够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大运河的文化。”这里不仅是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也是旅游目的地,“在未来的1到2年内,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年游客的参观量达到万人次,把这里打造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5A级风景区。”

游览攻略:11大展示空间带你游

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透过11个独具特色的展示空间,观众可以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样、漕运盐利、贸易商业、戏曲艺术、民间信仰、饮食风物、市井生活,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运河的魅力——

PART1.

常设展览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展览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观沧桑运河之历史沿革,叹水利工程之天工巧夺,晓国家管理之天下转漕,读万民生业之流蕴风物,并结合大运河漫漫申遗长路,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时代背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了全方位回顾与展望。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展览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打造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入口以船行至岸边开始,由一条主街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运河故事”串联,以真实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体验,从多个维度让观众身临其境,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PART2.

专题展览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漫步非遗展厅,简约雅致的背景,衬托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展览设计以观众参与体验为核心,考虑不同层次、年龄观展群体的需求,用静态(展品)、活态(展示、展演)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突出非遗项目的观赏性,描绘大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美好生活。

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

展览以运河为纽带,以具有共同运河文化基因和身份认同的运河城市为主体,从世界遗产、水利智慧和城市风情三个方面,探索世界运河的渊源,诠释运河城市特色。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总长米,高3米,由江苏省书画家为主创成员,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的15位书画家共同参与完成。展览以图卷与图像的形式将百米长卷合理排置,展示与记录了史诗图卷及其创作历程,呈现出运河史诗的恢宏气魄。

隋炀帝与大运河

展览以隋炀帝杨广乘坐龙舟南下,自作《早渡淮诗》为引,徐徐展开这个历史人物与大运河的故事。通过文物配合场景再现、文字展板的形式,讲述隋炀帝与扬州及大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紫禁城与大运河

展览设计巧妙运用故宫建筑元素,景展融合,化繁为简,既让观众领略到紫禁皇宫的美轮美奂,又阐释了紫禁城营建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并以北上宫廷的玉器、漆器、瓷器等文物将清代宫廷生活片段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

运河湿地寻趣

“运河湿地寻趣”主要面向少儿群体,参与性强,在互动中呈现运河两千年的生态涵养,探寻运河湿地的奥秘。展览实现了博物馆陈列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从参观到参与、从知识到见识、从技术到艺术等多维度功能提升。

PART3.

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

河之恋

“河之恋”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数字化专题展厅,展览以“水”“运”“诗”“画”四个篇章,阐释中国大运河文化。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理念,突出声、光、电、形、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营造出富有创意、极具新意的沉浸式体验。

运河上的舟楫

展览为中国大运河舟楫主题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展,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讲述大运河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与故事,展示大运河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

“运河迷踪”是为青少年观众打造的展览。全开放式的体验空间结合了备受青少年喜爱的古风和二次元的风格,并以“密室逃脱”的游戏方式,让青少年观众体验到探索大运河的乐趣,领略到大运河沿岸风物的美好。

PART4.

展演精彩纷呈

在因运而生小戏台、非遗展厅戏台、水运剧场,你还能看到各类展演。

水运剧场位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二楼,用于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6月16日下午正式对公众开演。在持续5天的时间里,特邀运河沿线的扬州弹词、杖头木偶戏、扬剧、越剧、锡剧、豫剧、京韵大鼓等非遗表演类项目驻场展演。

此外,博物馆近期还有丰富的社教活动,如“优雅的味道-江都王的美食美器”“抬头见瓦当拓片活动”“运河风物系列活动DIY”“运河动植物系列活动-鸟语花香”等等。

内容综合自:南京博物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文旅、扬州发布、现代快报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