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会辞去现在的工作,全心复习准备考研,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瘦弱的他,面对学院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红着眼眶坚定地说。他是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级学生李东明。为求学,他一直坚持打工,每天超过6个小时;为尽孝,他将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和残疾父亲接到身边;为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尽管成绩优秀,他却一度打算放弃考研。人穷志坚靠打工支撑起一个家在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附近一个4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记者见到了李东明一家。今年大四的李东明看上去有些腼腆,但眼神里闪烁着光芒。攀谈中,李东明和带着爸妈“上学”的故事徐徐展开。李东明来自吉林省,小学四年级时,跟随父母打工来到南京上学。“爸爸的腿一直患有残疾,所以只能在残疾人工厂里干些杂活,虽然生活贫困了些,但生计还勉强支撑得过去。”可是在李东明高二那年,因为妈妈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这个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他们得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为妈妈医治,稳定病情。“穷不怕,只怕不争气。”高考结束,李东明顺利考上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孩子上大学,妻子患病,为了节省开支,李爸爸带着患病的妈妈一起回到了吉林老家。然而,苦难又一次给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腿脚不便的爸爸,又患上糖尿病。于是,从大一开始,李东明便成为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真的是一刻都不敢耽误,每天都希望时间多一些,再多一些。”李东明介绍,大一国庆节期间,他就去了瘦西湖做管理游船的工作,负责将游船拉到岸边,随后又在学长的介绍下,去了瘦西湖校区附近的一家快餐店打工。丝毫不敢懈怠的他,每月打工时间超过个小时,除去每周休息的一天,他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在打工中度过的,平均每天超过6小时。每月拿元工资,留下元生活费,其他的全部寄给父母。“虽然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打工,但一直到大四,他没有一门课是挂科的,真的很难得,因为他的专业还是挺难的。”该院团委老师张月明说。不向命运屈服要“带”父母在身边今年上半年,听到姑姑去世的消息后,李东明回了一趟老家,并将手中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姑姑的家人。“小时候,姑姑很疼我,也很照顾我,虽然我现在手头拮据,还是想为她做点什么。”李东明说道。因为姑姑的离世,回老家的那几天,李东明一直睡得不踏实。“如果亲人不在了,我们晚辈做再多的事,都没了意义。”也就在那几天,李东明萌生了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的想法,“这几年,妈妈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现在爸爸年纪也大了,腿脚又不便,看不到他们我不放心。而且,妈妈在我身边,一家人经常交流,也有利于康复。”“接他们过来也意味着增加开支,我只能一边实习,一边打工。”为了接父母来扬州,李东明暑假期间没休息过一天。原本就瘦弱的他,暑假过后,又消瘦了一圈。“虽然蜗居在40多平方米出租屋,但心里特别踏实。生活是艰苦了一些,但能够边上学边照顾父母,我感到很快乐。”李东明开心地说。爱心汇聚重拾考研课本延长打工时长,打多份工,是李东明目前想到的可以赚取更多生活费的办法。“我想读研,因为只有自己变得优秀起来,才能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可目前的状况,却让我没办法继续读书。”李东明说,本来想在打工之余抽空看书,但暑假时间基本被打工和实习占据了。“一天下来真的很累,压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书。但如果现在不打工,我们整个家庭就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扬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红明介绍:“学院知道李东明的情况,也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