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瘦西湖 >> 瘦西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读大运河的前世今

来源:瘦西湖 时间:2022/12/4

三千年凿空,五千里水路,

南北缀连江湖河,东西联络海陆川,

八省市流蕴风物,九州城泽被兆民,

吴邗隋堤通济河洛下唐宋,

天工巧夺越岭翻山上京杭。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年收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由于博物馆展览数量多,图片也较多,所以文章将分为上下两部分发布。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地方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总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5部分组成,其中馆、塔、桥相得益彰,登塔可以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

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以及“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等9个专题展览。

博物馆运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常设展览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厅是中运博的常设展厅之一,展览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观沧桑运河之历史沿革,叹水利工程之天工巧夺,晓国家管理之天下转漕,读万民生业之流蕴风物,并结合大运河漫漫申遗长路,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时代背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了全方位回顾与展望。

序厅

世界遗产千秋伟业

序厅部分以大运河申遗的时间线为中心轴,采用顺序的故事展陈方式,选取运河申遗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现饱经沧桑历史的中国大运河如何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之标识。

第一部分

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中国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晚期,隋朝时第一次全线贯通,元朝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漕运安全,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的目的,由国家开凿和管理的人工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对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

天工慧光、中华勋业——大运河的科技成就

该部分从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出发,根据大运河遗产构成框架,分门别类介绍大运河在水源工程、水道工程、工程管理设施和运河附属建筑等方面存在的丰富的科技性工程创造和思想成就,并以淮安清口枢纽工程为综合性水利工程的最典型代表,既反映大运河水利工程的突出成就,又突出大运河江苏段的地位与特色。

第三部分

融通九州、社稷鸿业——大运河的社会作用

大运河的国家管理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内容纷繁复杂,涉及职官机构、漕运仓储、钞关邮驿与闸坝船政等诸多方面。国家兴衰与运河命运休戚与共,运河通则王朝兴、王朝衰则运河废。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江河,也连接了海陆内外,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铸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

第四部分

泽被天下、万民生业——大运河的经济文化

该部分着眼于大运河给沿线城镇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改变和深远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现出对中国古代城市文明体系的塑造以及对沿线百姓风土习俗的精神烙印。

第五部分

通古达今、千秋伟业——大运河的保护传承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运输水道,是经济带,也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大运河申遗成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

架设在瘦西湖五亭桥对面的超清VR摄像头,通过5G信号实时将美景传输到展馆里。动动手指,°运河美景尽在眼前。

以上就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常设展览“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介绍,下期我们将继续介绍常设展览“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紫禁城与大运河”等专题展览以及“运河上的舟楫”、“河之恋”数字沉浸式体验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