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瘦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湖上园林,风光如画,历史悠久,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有专家评价说:瘦西湖上诸园组合巧妙,互为因借,形成了一个风格协调的艺术整体。这些小园以湖面作为共同的空间,以水相连,因水相通,给人一种相依相偎的亲切感,构成了一处令人眷恋的集锦式滨水园林群落。由此可见,山水园林与建筑之间暗含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关联。我们在感慨瘦西湖的风景之秀丽,亭榭布置之得宜的同时,还有楹联、抱柱、匾额、刻文等等这些隐于林亭之间的“眉目”、“精神”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在瘦西湖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字”,看着似像又好似不像,看的人一头雾水不敢张口。比如长堤春柳尽头的“徐园”二字,五亭桥上的“莲花桥”匾额,二十四桥景区的“廿四桥”……还有,我们今天要说的,小金山上的“湖上草堂”匾额以及他的书写者伊秉绶。
“草堂”原指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后来文人也常谦称自己的书斋楼堂为草堂。最负盛名的应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修筑的“杜甫草堂”,还有纪晓岚在北京居住的“阅微草堂”等。而这里的“湖上草堂”,是清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的手迹。草堂临水而筑,四面通透,坐于堂内向西望去,绿树碧水间,五亭桥、白塔清晰可见,故而被誉为瘦西湖湖上观景的绝佳之处。
悬于堂内的匾额“湖上草堂”四字,乍一看字体四四方方,笔画横平竖直,铺满整幅匾额,细看第三个字不认识,而“湖”和“堂”的“口”写的又极大,甚是奇怪。其实这是伊秉绶书法独有的特点:用墨深沉,不重波挑,字体饱满,另外,但凡有口字结构的部分都写的很大,就像一个哈哈大笑的嘴巴。
伊秉绶与扬州感情笃厚,他在扬州留下了很多墨迹,如为隋炀帝陵遗址写“隋炀帝陵”四字隶书碑文,也曾为平山堂书写了诸多经典传世之作。古语云:字如其人。伊秉绶的字形刚正,字体大气,表现了他正直豁达,勤勉稳重的为人为官气节。
伊秉绶是福建汀洲人,故人们又称他“伊汀洲”。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晓岚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习书法。伊秉绶在扬州任知府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他亲往高邮、宝应指导抗洪赈灾;整顿吏治,惩治奸猾;力持风雅,善待文人。扬州《芜城怀旧录》中评价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
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年62岁的伊秉绶在扬州染疾去世,扬州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的“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在湖上草堂前,还经常会听见有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伊秉绶发明方便面的故事。大多数人提到方便面发明者都说是日本的安藤百福。传说年日本人安藤百福有天早晨路过一个拉面摊,虽然时间还早,但是面摊前却已经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长队,安藤心想要是有一种面只要用开水泡一下就能吃,那该多方便快捷。而这种开水泡一下就能吃的面条最初的雏形就是“伊面”。根据民国时期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记载,“伊面”是由乾隆年间时任扬州知府的伊秉绶指点家厨发明制作,将鸡蛋与面粉搅拌和匀,然后切成细长的面条,放水中煮熟,冷水过凉,再放入油锅内油炸至金黄。吃的时候,只需要重新放入开水中煮开,等面条回软之后捞出,放上配菜和调料就可以开动啦!因面出自伊知府的衙门,所以就取名为“伊府面”简称“伊面”,这段记载要比安藤百福早了近50年。
如今,有很多地方都在争夺伊面的起源地,像河南的开封、江苏的苏州,福建的汀洲等等。但其实,正如同提起一个人就想起一座城一样,扬州人乐于此道也是希望大家提起伊府面就能想起扬州城,想起这位曾今为扬州付出诸多、爱民如子、清正廉明的文章太守。
#伊秉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