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文
说到瘦西湖,一定会提及扬州的盐商。扬州盐商里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是清代扬州众多盐商里最牛的商总;他曾六次接驾乾隆皇帝,据说乾隆南巡来到扬州都住在他家里;他还是当时除了皇帝最有钱的人,传说一夜之间就能造起一座白塔。“他”就是清乾隆年间两淮盐商商总——江春。那江春最后怎么样了呢?呃……他穷死了!这种江南巨富居然是在穷困潦倒中离世的。
江春一直以来,扬州盐商在“业儒”还是“从贾”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一些是“先儒后贾”,或者说“弃儒从贾”的。“从贾”之前,他们就已熟读诗书,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弃儒”的原因,有的因家少兄弟,代父经营盐业;有的是家庭遭变故,迫于生计,转而走上了营商的道路,例如盐商鲍志道11岁时因家道中落,外出经商;还有的是因为参加科举仕途无望,弃儒从贾,例如我们这里说到的大盐商江春。
江春,字颖长,号鹤亭,安徽宣城旌德县江村人,出生于盐商世家。他的祖父在清初的时候就担着担子挑着货从徽州来到扬州,用一副小小的扁担闯出了一片庞大而傲人的家业,史料里用“担囊至扬州”,“才智理盐策”,“数年积小而高大”来形容。江春的父亲子承父业,将家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到了江春这一辈,妥妥的是一个国民老公,富三代。
不过一开始江春是不想继承家业做买卖的,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士农工商”,“商人”虽然极其富有但却排最后,社会地位极低。所以,江春作为一个年轻气盛、心比天高的青年才俊,最初的理想是出将入相,上安天子,下抚黎民。他曾拜著名儒学大家王步青以及筱园的主人翰林学士程梦星为师,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22岁那年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无奈江春只能弃文从商,他的聪明才智在商界得以施展,一路高歌做到了两淮盐商的商总。所谓“商总”就是类似于商会会长,管理各位盐商小弟,同时给朝廷通报情况的,是朝廷和盐商之间的中介人,盐商们的代表,也是行业内部的管理者。《歙县志》中特别提到了江春:“练达明敏,熟悉盐法,才略雄骏,举重若轻,四十余年,规划深远。”
乾隆俗话说“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乾隆六下江南到扬州时,江春投其所好,建园林,养戏班、献美食,力求尽善尽美,事事详细完备。据记载,江春在扬州构筑的园林大大小小有8处之多。清乾隆二十二年,江春筹资在扬州天宁寺旁兴建行宫,并将瘦西湖北边的江园捐献出来作为官方迎驾的园林,乾隆来时赐名“净香园”。其他园林如“水南花墅”、东乡别墅“深庄”、“退园”、“秋集好声寨”、“江氏东园”、“西庄”,“康山草堂”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康山草堂”,乾隆曾两次亲临“康山草堂”,赐金玉古玩,还题写了“怡性堂”的匾额。在电视剧《大清盐商》里,有一段剧情是在瘦西湖万花园的石壁流淙拍摄的,说的是大盐商汪朝宗接驾乾隆皇帝,接驾的园亭就是“康山草堂”。
江氏东园在扬州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传说。说是一次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身旁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依旧连声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据说,这塔是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身边的太监,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堆成的。江春因此得到乾隆的恩宠,赐予他“内务府奉宸苑卿”的官衔,赏戴孔雀翎,成为当时盐商中仅有的一支孔雀翎。两淮巡盐御史赴任前,乾隆皇帝叮嘱他“江广达人老成,可与咨商”。乾隆二十七年,江春因捕获销毁宫内金册而逃逸的太监张风,被乾隆赐予“布政使”的官衔,正一品光禄大夫。当然,没有实权只享受待遇就是了。江春还曾受邀赴宴京城乾清宫举行的“千叟会”,与皇帝进同与宴。可以说,他是把商人做到了顶峰,历朝历代没有哪个做买卖的能做到像他这么风光的!
后来随着每年迎驾修建园林要捐钱,花钱如流水;随着漕运总督贪墨朝廷税银案的牵连,罚补税银罢官;随着行业衰败,家业也慢慢衰败,最后入不敷出,老来竟穷困潦倒,江春风光无限的一生草草收场,死在扬州一间仅能遮顶的破屋内。
都说“世事无常,当浮一大白。”江春的一生有过传奇,有过辉煌,有过艰难,有过潦倒,更有甚者,皇帝还借过钱给他,戏文里说的还没有他的人生精彩。
其实人生就像烟花,不可能永远悬挂在天际,曾经绚烂过,便不枉此生。江春的千秋,就留给来过瘦西湖,正在瘦西湖和那些准备来瘦西湖的人们细细评说、慢慢品味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