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瘦西湖 >> 瘦西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ldquo通泗rdquo佳名扬州

来源:瘦西湖 时间:2022/7/14

唐代,扬州是我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大都市,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唐城,规模很大,分上下两部分:上为蜀冈之上的子城,又称衙城;下为蜀冈东南的罗城。

罗城商业繁荣,民居密集。一条河道贯穿南北,早年是唐代官河的一部分。明代扬州“府学”濒临河道,学府的魁星楼——文昌阁就建在跨河的文津桥上,因尊崇孔子家乡的河道汶水而改称汶河。

河道东西两侧都有道路,夹河对峙,河上建桥若干,如星桥、通泗桥、文津桥、开明桥等,方便两岸居民往来。若按照宋代学者沈括的说法,这些林林总总的桥梁有二十四座之多,扬州二十四桥之说,即源自它们。

河西的通道,名称多变,到上世纪初基本定型。自北向南,分别是北小街、中小街、南小街、府东街、毛牌楼、屈巷。府东街的定名,是因为街道西边为扬州府衙所在地的缘故。它北以通泗桥为起点,南到甘泉街为止,全长约米。

历史变迁,如狂飙席卷,老地名随风而逝。之后,可能是认为“府东”带有封建色彩,决定承袭老地名元素,府东街改名为通泗街,朝西的府前街,随之改称通泗西街。

现今若问路人,通泗桥在哪里?绝大多数人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通泗桥以及府东街的昔日形象如何?怕只有古稀以上老人或许还残存模糊的印象,年轻人压根儿不知道。

随着城市水利工程的改造,年汶河的泄洪排水功能基本丧失,河道淤塞萎缩,垃圾成堆,一致意见填埋成路。河道转变为街道,即今天车水马龙的汶河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河道没了,桥梁岂能保存?通泗桥消逝而去,唯留“通泗”地名在人间。它们的倩影究竟如何呢?遗憾的是,受当年技术条件所限,不要说影视资料阙如,就是连黑白照片都没留下一张!

经过改造的南小街、通泗街等汶河路以西街道,地面标高在汶河路之上,两者之间落差显见,即便房屋改造过后,高差依然存在,道路间以坡道相连。看到这些,容易使人联想起昔日汶河的岸坡。如今,称之为“小街”倒是名副其实,憋屈的夹在一幢幢老式住宅楼之间,狭窄局促,全无光鲜和亮丽可言。

说到府东街,近代扬州诗坛执牛耳者——臧谷,不能不提上一笔。臧谷(-年),字怡孙,号雪溪,晚号菊叟。祖籍江都,后定居扬州市府东街,别墅位于通泗桥西,习称桥西花墅。今昔对照,花墅的大致位置该是在汶河南路西侧沿街商铺的身下!

臧谷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聪慧,学养精湛。弱冠时,赶上太平军造反,生活颠沛流离。兵燹后,回忆目睹过的种种乱世不幸,“蝉结舌而难甘,蚕有丝而必吐”,写下《扬州劫余小记》,为后世留下这一时段扬州的逼真史料。

同治四年(),臧谷科举及第,考中二甲第三十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自视甚高,厌恶官场作派,对腐败的朝政失去信心,不久便决意急流勇退,解甲归田,镌“臣年三十即归田”小印以自嘲。

臧谷工诗,诗作继承唐宋以来的闲适派风格。光绪年间,他感喟扬州诗坛落寞,叹道:“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想再结诗社,意图挽回诗坛颓势。“竹西歌吹由来久,结社联吟岂待言”。臧老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很快结成“冶春后社”。臧谷被推为盟主。只是此时瘦西湖畔冶春诗社的旧址,已荒芜倒圮,只得常借用自家住所——桥西花墅,举办社团的觞咏雅集活动。

臧谷诗文质朴诙谐,明白晓畅,富于韵味,冶春后社的许多弟子追随模仿。臧谷性情恬淡,诙谐玩世,为人仗义。生前自撰《墓志铭》曰:“聪明过人,生是顽才。有官不作,早岁归来。”“我今自赞,不纳墓中,恐人掘后,遗憾无穷。”一名愤世嫉俗、潇洒不凡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臧谷的艺术取向,影响了扬州晚清时期的诗风。由于臧谷的倡导,雅集活动内容涉及多方面,臧谷爱菊,著有《问秋馆菊录》;臧谷的书法精深,沉稳拙重,有大家风范。

凡此种种,无形中引领冶春后社同仁们的文艺创作,作品内容扩展到盆景、书法、国画、制谜、弈棋、箫琴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了扬州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今扬州的文史学者罗加岭先生,对成绩卓然的扬州冶春后社,研究颇深,著述丰富,发表过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关文字,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阅读。

毫无疑问,臧谷的桥西花墅属于当时的扬州文艺家沙龙,影响所及,不仅提高了通泗街的文化品位,在整个扬州城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从更大范围看,扬州地名中的“通泗”,或许源自唐代扬州西门的称谓——通泗门。泗水,也是孔子故乡曲阜临近的河道,爱屋及乌,“通往泗水”——通泗,即意味着向往神圣。这已然成为扬州人的不懈追求与理想,亘古不变。通泗门没有辜负它的好名称,它不愧是座热血铸成的庄严城门,见证了史可法誓死保卫扬州城的丰功伟绩。

千年悠悠,酌古斟今,扬州人没有忘记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地名文化遗产,通泗街、通泗社区等名称沿用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