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辽宁博物馆举办了“古代绘画展”,向世人展示了多件国宝级的绘画,其中就有宋摹本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这幅图里,除了飘然若仙的人物形象,其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画舫”。现存最早的画舫图案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那是一只气派的双层画舫,楼上有两个女子陪侍着主人,下层有两个舟子正卖力撑船,整个画面彰显着不一样的贵族趣味。
作者:毛春晖
《洛神赋图》里的画舫画舫,是古代生活中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典型的舫是两船并列、连成一体,不仅增加载客量,而且抗风浪,在水面上比较平稳,因为一般有华丽的装饰,遂称“画舫”。
其实在古代生活中,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生活中的必备品。船行于水上,载客运货,方便人们的生活。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管是历史典籍,还是诗词歌赋,都少不了船的身影。“东船西舫悄无言”的感伤琵琶、“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骄奢淫逸……各种家国悲欢以及爱恨情仇,都曾在小小的船儿里上演。
大家熟知的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就说到了“船”。东吴就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吴以水师立国,有船五千余艘”(范文澜《中国通史》)。当时吴国造船水平世界领先,已经能用横梁和隔舱板形成分隔舱,保证船体受损时只有个别舱进水。杜甫用“东吴船”指代建造技术高超的优良船只。
船的历史远不止于此。《易·系辞》就记载了这样的话语,“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对于古代普通百姓而言,日常乘船休闲有着别样的趣味。《诗经·柏舟》的主人公为忧愁所扰,夜不成寐,于是“泛彼柏舟……以敖(遨)以游”,乘着柏树船遨游解闷。诗中对柏船没有任何描绘,可能是一只很朴素的独木舟。
在船的演变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一种非常招人喜欢的船:游船。周穆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旅行家”,据《穆天子传》记载,他乘坐游玩的船相当漂亮,“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其船是龙凤的形状,也可能是船身彩绘着神龙凤鸟。
后世不乏乘船游幸各地的帝王,有的受到百姓欢迎,有的搅得民怨沸腾,比如隋炀帝、乾隆。早在西汉时代,淮南王刘安就在《淮南子》一书里历数帝王五种放荡淫逸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龙舟鹢首,浮吹以娱”,大意是说,天子的龙舟装饰着鹢鸟图案,浮行于水面,鼓乐齐鸣,劳民伤财,是败亡之兆。不过,船身龙形或龙绘最初并不是帝王专用,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上古百越人甚至“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说苑·奉使》),每年在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端午这天,进行盛大的龙舟竞渡。后来因屈原自沉汨罗江,传说当地百姓划着龙舟竞相寻其遗体,“龙舟竞渡”又被赋予了纪念这位大诗人的含义。
老百姓也有漂亮的游船,而且是我国独有的,那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画舫。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应该算是现存最早的画舫图案。画舫自出现后,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不断的发展中,画舫也出现了多种形态。南宋时期,马和之的传世名画《柳溪春舫图》里的舫就是一艘单只船,水波盈盈,杨柳依依,峭壁一面,春舫一只,舟子在船尾,高士独坐船舱,画风清淡飘逸。
济南大明湖、南京秦淮河、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以画舫闻名。西湖舟游始于唐代白居易,但那时未成风尚,南宋时进入鼎盛期。宋高宗赵构五十多岁就禅位给了孝宗,为了表示“圣孝”,淳熙六年(年)三月,孝宗带着皇后、皇太子恭请太上皇及太后游湖,还发生了一件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当时追随圣驾的船只数百,有的表演杂耍,有的做买卖,有一个名叫宋五嫂的老妇人就在湖上卖鱼羹。时来运转,太上皇命人召唤做买卖的船只,宋五嫂有幸得到说话的机会,很会说话的她这样回复太上皇:“东京人氏,随驾到此。”
这一句话包含了太多回忆。年,金兵攻破东京,俘虏了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多人北撤,一路屈辱与死伤,惨不忍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当时宋徽宗第九子,也就是后来的太上皇赵构出外招兵,免于此难,最后在杭州落脚,建立了南宋。或许是这句话勾起了赵构诸多回忆,于是宋五嫂被特召上龙船赐座。赵构念其年老,赏赐了金银绢等。得到太上皇御赏,宋五嫂的鱼羹名声大噪。多年后,元人张雨还在《西湖竹枝词》里感叹:“光尧内禅罢言兵,几番御舟湖上行。东家邻舍宋大嫂,就船犹得进鱼羹。”这也是杭州名菜宋嫂鱼羹(也叫西湖鱼羹)的来历,这道菜从南宋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舫扁录》记载了扬州画舫的起源,当时,人们把不能承重的运盐船“牵入内河,架以枋楣椽柱”,供人乘坐游玩。每只船还有名字,有些名字颇有趣,比如“红桥烂”,因为那只船有灶,可以煮肉,开船时下锅,到了红桥这个地方,肉就煮熟了,遂得名。还有一只名“一脚散”,因为船板极薄,被人们笑话一脚可以踹散。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丁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