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蒋波
大运河,绵延千里,沟通南北,穿越古今。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公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7个、遗产点22个,分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近年来,江苏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发力,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昔日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化作自然、人文、经济相得益彰的“美丽中轴”,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生机。
保护,擦亮生态底色
冬日暖阳下,快60岁的毕虎明来到大运河岸边,蹲在河埂上,静静地望着波光粼粼的运河,思考了一会。“签!”老毕终于下定决心在企业拆迁协议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老毕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一家酒厂的负责人,他一部分厂房刚好就落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确定的国家公园保护红线范围内。
“一开始心里有些不舍,在区、镇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政策宣传下,我也想通了企业搬迁照样可以发展,但运河保护却是刻不容缓。”毕虎明笑着说,桃源镇是大运河由浙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首站就是要带头。
“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这样阐释江苏的使命担当。
使命担当之下,如何推进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基础在于保护。”
在世界文化遗产扬州瘦西湖,从熙春台二楼放眼东望,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出的优美曲线将人们的视线带向天际,流畅舒展,目光所及,没有一处现代建筑遮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瘦西湖周边,无论哪里建新楼,都得按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瘦西湖边能看到,这项目就得‘低头让景’。”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汤卫华说。
从扬州古城保护可见一斑,江苏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一年前,《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此后,江苏还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从制度安排上解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别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保护难题,凸显了江苏特色。”王健说。
传承,展现活态文化
“听说徐州新沂的运河古镇窑湾恢复了‘夜猫子集’,从来没见过呢,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下。”凌晨2点,当大部分人还在梦乡时,“80后”旅行爱好者王涛已经背好行囊准备出发了。
“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凌晨3点,运河畔的窑湾市集已经热闹起来。豆腐脑、马糊汤,当地特色早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蔬菜、水产、日用品林林总总,叫卖声、询价声不绝于耳。
新沂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刘丙午介绍说,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商船大多在此停靠一晚补充物资,天亮再出航,所以形成了“夜猫子集”。
“如今漕运繁华不再,我们就把窑湾‘夜猫子集’独特的文化遗存挖掘出来,打造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带火了窑湾古镇。”刘丙午说。
“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灵魂。”王健说,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江苏正在挖掘运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元素,并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文化地标、文化景观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展示出来。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姚秀利表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将推动建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运河重大项目,并坚持一馆一主题、一馆一特色,用精致优美的笔触,书写好运河故事。
在运河水的滋养下,江南织造业繁荣发展。阳光沿着窗格空隙洒向吴江盛泽镇宋锦文化园,落在橱窗里纤巧秀美的宋锦丝绸上。“宋锦制作工艺复杂,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色彩古朴典雅,素有‘寸锦寸金’之说。”宋锦非遗传承人吴建华坦言,随着时代变迁,繁复的手工织造和昂贵的生产成本,使宋锦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固有的市场,一度濒临失传。
在多方支持下,吴建华带领一群传承人,重新恢复宋锦生产,并建设了国内首个以宋锦为主题,集科普教育、生态休闲、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宋锦文化园区。
如今,宋锦既有服装、披肩、围巾等日常用品,亦做成了箱包、钱包、笔记本等文化创意产品,昔日的宫廷用绸已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只有充分挖掘江苏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换。”王健说,江苏将打造22个核心展示园、26个集中展示带、个特色展示点,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气派、江苏特质的活态文化地标。
未来,焕发崭新活力
大运河,不只蕴藏历史的遗迹,也承载未来的希冀。
“长桥月白、古寺钟和、花渡渔歌……”这些曾是诗词中的无锡惠山区洛社街道运河八景。前几年,当洛社本土企业家尚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熙忠寻找八景时,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残破的历史遗迹。“出于对故土的情结,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恢复历史旧貌,重现运河新八景。”曹熙忠说,不能就景而造景,应该依托大运河文化内涵,打造一个兼具运河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走进洛社街道万马村的尚田小镇,穿梭于河塘水系间,五牧古战场、马盘牧唱等运河八景一一重现,除此之外,还有生态种植养殖、保鲜食品加工、农耕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运河文化把游客吸引来,文旅项目把游客留下来。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展运河民宿,让游客住下来。这样,运河文化小镇才有发展潜力。”曹熙忠说,年尚田小镇营业收入超过万元,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吸引了周边3个村的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人均收入增加超过1万元。
大运河作为我国南北向的水上运输大动脉,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数据显示,常年有13个省份的2万多艘船舶在运河江苏段运输航行,近10年来货运量年均递增8%以上,近两年来,年通过货运量约5亿吨,占京杭大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占江苏水路货运量的50%左右。
如今的苏北运河河面上,船舶川流不息,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徐州蔺家坝船闸管理所所长姜启哲用一组数字证明了大运河的繁忙,每天从早上8点到午夜零点都有船只过闸,平均每天有艘船舶从这里通过,一年天不断航,通航量达到万吨。
姚秀利说,立足5G通信技术,江苏将搭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架构,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展示格局,充分展现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和文化价值,开拓更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服务场景,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超级IP。
清澈的运河水、古香古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流淌了两千年的大运河江苏段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