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文
在瘦西湖小金山西麓,有一道令人为之驻足、留连往返的景点。本是一株枯死的唐代银杏树的残骸,却兀然挺立。有心人在背后种上一株凌霄,如今凌霄已冠盖于枯干之上,春风一吹,凌霄新叶展露,翠绿点点,珠玉满头。
瘦西湖内“枯木逢春”一景整整一个夏季,枯树巅都戴着盈头的鲜花,远远看去,仿佛树又活了,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人们将这个园林小品命名为“枯木逢春”,是再恰当不过了。
“枯木逢春”。建平摄这爿枯木,本是唐代木兰院的旧物。说起这棵古银杏,不得不提到原石塔寺。
左边就是瘦西湖里的“枯木逢春”,右边是石塔寺的千年古银杏。55年前,它们可是一体的。向家富摄石塔寺原在扬州西门外,是晋代遗刹,曾改过数次寺名。唐乾元中(-)更名“木兰院”。开成三年(年),得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并易名石塔寺。木兰院最出名的典故要数“饭后钟”与“碧纱笼”了。
唐代的时候,扬州曾出过一个进士叫王播。因父母去世得早,王播借读在木兰院的僧寮里。一开始,僧众还以礼相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成名发迹了,对寺院也是会有好处的,决定让王播吃住了下来。寺院就餐是有规矩的,吃饭前敲钟。王播一听到钟声,就会放下手中的书本,去“随喜”吃饭。但时间一长,和尚们开始厌恶起这个白吃白住的书生,竟然改在吃饭以后再敲钟。等王播听到钟声再去吃饭时,发现大家都已经吃完离开了。遭到和尚戏弄的王播非常生气,提笔就在寺院的墙上写下“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两句诗,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寺庙大门。
诗句中“阇黎”是梵语“阿阇黎”的简称,意为高僧,后来泛指和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父母西去,家道中落,羞愧的是因久居寺院,被和尚厌恶,吃饭的钟声才会在饭后敲响。离开惠照寺的王播更加发愤读书,最终考中了进士。
王播《题惠昭寺木兰院二首》诗碑二十年后,他被派回扬州出任淮南节度使。在他再次来到木兰院时,突然发现自己当年临走时写的那句诗还在,并且还被老方丈用珍贵的碧纱罩了起来,一时感慨今昔,又接着写下了“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的诗句。这就是著名的“饭后钟”与“碧纱笼”的典故,也可以说是一个古代文青黑化的故事。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路过扬州,对此生出一番感慨:“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意思是说王播是读书读昏了头,殊不知吃饭和钟声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定要说老和尚是有意这么做的,那么王播应该非常感激,不然王播就不会奋发努力,最终走上仕途,登上人生巅峰。
该景点的创作者韦金笙在“枯木逢春”前说了半天“饭后钟”与“碧纱笼”的故事,是借王播的一番经历来表达对“枯木逢春”景点的敬意。只要给凌霄一个支点、一点动力、一个方向,它就会与千年枯木联手,呈现给世人满眼风光!于是,断壁残垣,因此而拥有了无限的生机!“枯木逢春”虽然只是一园林小品,却启发年轻人要有一棵永远向上的进取之心,要有一份自强自立的励志之意。
最后说一下王播的扬州饭局。公元年,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即将复任宰相,于是在扬州举办了一场小众聚会,邀请了因病从苏州刺史任上去职的白居易,罢和州刺史奉调回京的刘禹锡,诗风词韵将三个文化人聚集在了一处。可以想象,这场饭局应该是非常嗨的,主客三人举箸击盘,放声而歌。他们为相遇而歌,为命运而歌,为文化而歌,歌出了豁达,歌出了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