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李丹昱)讯,中国消费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有效的控制,扩大消费,也已成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从数据上来看,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也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该年度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而年第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文旅、餐饮等行业被按下了暂停键,汽车等大型消费品零售断崖下跌,众多企业的业绩已然受到明显冲击,行业洗牌也将加速。
但消费并未消失,只是暂时冰冻。“疫情只是抑制短期消费需求释放,行业增长动力仍存。”经济学家宋清辉向财联社记者指出,后疫情时代,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值得期待,或会有一轮消费爆发潮出现。
解冻需要升温,暖心举措提振消费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节点正逢春节,传统的消费旺季,对春节假期依赖程度高的消费行业业绩冲击比较明显。其中,由于居民减少外出,电影、餐饮、文旅等行业受到明显影响。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收损失达%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到九成之间;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企业仅为5%。餐饮龙头西贝筱面村董事长贾国龙一句“账面现金流只供支撑3个月”,道出餐饮企业的窘境。
随后,浦发银行紧急驰援1.2亿元贷款和万元票据融资帮助西贝,首先解决其员工工资发放问题。然而,除西贝外,海底捞、外婆家、小龙坎等一大批餐饮企业,亦面临相同问题和挑战。
虽然消费行业一季度受挫已成事实,但并不能改变长期发展趋势。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多数省份本土现有确诊和疑似病例已双双“清零”,消费行业开始期待触底反弹的“报复性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学智向财联社记者坦言,“娱乐餐饮消费可能会出现短期内明显的消费回升,这是长期压抑的结果,既是个人消费需要也是社交需要,但弥补全部损失并不现实。当前,重点工作应是提振消费者信心、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餐饮、娱乐、文旅等行业复工。”
“虽然疫情有所缓解,餐饮企业、娱乐场所等逐渐恢复营业,但消费者仍存在不信任心理。”他认为,“疫情使整个消费循环停止,现在需要在积极防疫的同时,刺激消费者敢于、也有心情去娱乐餐饮消费,干部职工带头出门消费不失为一种办法。”
5G干线布局,无接触线上消费模式改变生活
“疫情影响下,居民消费习惯发生不小的改变,线上消费、绿色健康消费成为主流。”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萌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春节假期期间,京东生鲜成交额同比增长%,在线外卖成为许多餐饮企业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选择;网络阅读、网络音视频、网络游戏等信息消费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部分产品日交易额突破10亿元,同比上涨50%以上。
在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其中,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是重要一项。山西证券指出,《意见》提出要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以消费升级趋势和新基建产业链建设引领供给创新,促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催生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据了解,“智能+”的新经济增长点涵盖智能汽车,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基于5G技术的信息服务消费,绿色节能产品,集中于在线医疗、教育、娱乐服务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在报告中坦言,疫情为“智能+”的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新契机,但从应急响应和长远发展来看,我国数字经济仍然面临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够等诸多难题。
从企业端来看,苏宁、京东等均在“智能+”布局已久,但5G无人车末端“无接触”配送服务等均尚未实现大规模运用。苏宁方面表示,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新机遇的到来。从市场来看,接下来零售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规模化竞争。
“闷”了三个月文旅产业有望率先释放
国内疫情转好后,多地发布旅游惠民大礼包。江西政府在3月19日发布《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二季度将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全省5A级、4A级旅游景区和5A级乡村旅游点,对周五下午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给予门票半价优惠;同日,江苏发改委推出“两人同行、一人免单”政策;扬州瘦西湖景区还推出“亲子畅游卡”等促销产品;明孝陵、灵谷寺、牛首山等多景区还纷纷下调了门票价格等。
新时代证券认为,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更多省市将会推出旅游惠民大礼包,实行免、减票,发放优惠券等活动,以促进省内居民省内游,从周边游开始带动旅游市场的复苏重振,推动消费回升。
除政策推动外,调查也显示,居民旅游意愿较强,国内旅游复苏动力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发布的《15项发现和待启动的旅行:国人疫情后旅游意愿调查报告》显示,预计5月、暑期和10月有望出现旅游高峰。具体而言,4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选择在今年上半年旅游,其中5月的比例达到16%,居全年各月之首,五一假期预计出现旅游高峰;其次是6、7、8三个月,各有15%的选择率。国庆假期的10月预计也是旅游高峰,有14%的选择比例。
出游方式上,周边游或短途游是复苏重点。90%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国内游,其中城市周边游、国内中短程游、国内长线游分别占24%、43%和23%。
“文旅行业复苏和振兴是必然的。后疫情时代,消费者需要的是更智能、更安全、更赋予情感交流的文旅产品,如果无法达到这些理念,可能没办法迎合这个新消费的复苏。”李萌告诉财联社记者。
艾瑞咨询在报告中指出,五一小长假仍处疫情影响期内,国内长线游的用户需求依然受抑制。本地游、周边游或因空间距离较短、心理安全性较高,有望率先在五一假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30岁及以下、家庭月收入2万以上人群的反弹动力较强,或在疫情结束1个月内率先恢复。
虽然五一旅游可能有所恢复,但不少小型旅行社已经在资金链压力下关门或者倒闭,企业如何熬到行业复苏成为难题。景鉴智库分析师周鸣岐认为,政府减税、扶持仍是文旅企业度过难关的关键。
携程、海昌海洋公园等线上、线下旅企亦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希望政府有救灾资金或减税措施,在人事、财务、保险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帮助旅游企业度难关,为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员工队伍安定,支持推动有条件的省市补贴受损严重的旅行社行业,给予疫情时期特别临时补贴。
对于未来,周学智认为,“发放消费券是当前最直接有效推动文旅消费的方法,目前仅有少数城市有相关举措,后期如果在全国推行,有望促进补偿性消费提前。”
“下一步,文旅行业可能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单个企业能力的增强应对整个行业的脆弱性;其次,还要增强文旅企业创新要素的供给,尤其是在数据、人才等方面。”李萌说。
大额消费,汽车行业政策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产业也将进入行业复苏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日前透露,3月中国汽车市场低位徘徊,缓慢恢复,预计当月汽车市场降幅环比2月将有所好转,车市仍在低位徘徊,预计在4月-5月之后会逐渐回暖。
而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16家重点整车集团主要生产基地开工率已达84.1%,员工复岗率达到66.5%,除重点疫区外,汽车行业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
“疫情短期抑制汽车生产、销售和购买,中长期对汽车购买能力影响有限,但会一定程度上刺激汽车购买动力。”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此前,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对外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减轻疫情对汽车消费的影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递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的紧急报告》,恳请政府主管部门给予行业阶段性政策支持,以应对抗击疫情的挑战。
华泰证券则发文表示,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可能有限购地区增加牌照额度、提供新现金补贴鼓励换购或者增购新车、汽车下乡政策、推迟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某些汽车产销量大的省市,地方政府可能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一些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
“复苏政策可能是一套组合拳,当前情况下逐步放松限购的可能性也较大,需求复苏将更具备边际弹性。”申万宏源证券称。
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消费是意外惊喜
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成为课堂授课的一种应急替代。直至目前,多数省市并未明确开学时间。有行业分析师表示,本轮疫情对线下培训无疑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对早幼教、职教的一季度业务也有冲击。但也意外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利好提供相关技术和内容服务的企业,同时也促使在线培训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有望在未来降低在线培训机构的获客和业务及拓展成本。
“中国的在线教育必将引领全球,因为,教育培训是中国/东亚(如韩国、日本)独一无二、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在过去5-6年,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目前,B2C培训已经支撑起新东方和好未来,这两家亿美金以上的上市公司。”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认为。
而延期复学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短期内的流量激增,如2月13日猿辅导免费直播课开课首日,在线上课人数超过万。
新时代证券认为,现阶段纯在线培训机构获客成本高、现金流较差、盈利能力不稳定,尚未进入成熟期,大部分公司都属于中小企业。而本次疫情有望提高家长和学生线上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有利于消除家长对在线授课的疑虑,尤其是能提高在线授课模式在三四线城市的认可度。“相比于线下机构转线上或将面临诸多适应性问题,以纯线上教育起家的公司若能抓住此次机会,或能在未来降低获客和业务拓展成本。”
目前,国家已经在多个层面发布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多位专家认为,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14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购买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消费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