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瘦西湖 >> 瘦西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今日立冬长三角城市如何取暖的辩论又来了

来源:瘦西湖 时间:2023/6/20
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386.html

8日,立冬。伴随新节气脚步到来的,是三张冷空气“订单”。来自西部、北部和东部海洋的冷空气将“夹击”大江南北,长三角地区平均气温预计下降5至6摄氏度。

秋裤安排起来,“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的灵魂拷问,再一次在城市上空飘荡。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不少南方城市“破冰”,尝试供暖。长三角地区,合肥、扬州等地在部分小区实现集中供暖,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建设集中供暖项目,杭州等地探索分散式供暖。

供暖之争,持续已久。集中与分散,究竟哪个更靠谱?环保和取暖,到底选哪个?

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

很多南方朋友,至今都对高中课上学到的一条线耿耿于怀、怨念深深。秦岭-淮河线,划分出了中国地理的南方与北方,也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供暖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北,由政府统一建设集中城市供暖系统,这条线以南,取暖基本靠抖。

图源网络。

50多年过去,随着人员往来频繁以及互联网普及,一直误以为全世界冬天都一样的南方朋友们“扎心”了。关于南北方“过冬生存状况”差异的段子,“南方洗澡全靠勇气”“被子压得喘不过气”“你在北方的寒夜里温暖如春,我在南方的暖阳里瑟瑟发抖”等,被炒至火热。

虽有夸张,但差不多也是冬季南方室内的真实写照。

长三角地区,秦岭-淮河线好巧不巧横穿江苏、安徽两省。这也造成,同在江苏,徐州坐享暖气,相邻的宿迁、连云港、盐城心生羡慕,再远些的南京、苏州更是只能“隔江兴叹”。

事实上,查询天气网可以发现,城市之间的气温相差无几。徐州去年平均气温为12℃至21℃,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零下2℃。而南京全年平均温度为13℃至22℃,最低气温也出现在1月,为零度。

但因南京更靠近长江,湿度更大,全年雨雪天气达到86天,徐州为55天。专家认为,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极大,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会降低1℃。

怪不得,一些网友把北方的冷戏称为“物理攻击”,用衣服等装备就能“扛”,而把南方的冷成为“魔法攻击”,深入骨髓、难以抵挡。

显然,以一条宏观笔直的地理线条,来回应老百姓的呼吁,并不合适。那么,南方城市应鼓励集体供暖?

供暖,集中好还是分散强

相比50多年前,今天中国的发展程度早已不至于为集中供暖而捉襟见肘,更何况是经济表现更加出色的长三角地区。

图源网络。

记者注意到,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强烈的供暖诉求,近年来,江浙皖不少城市推进供暖项目速度正在加快。

年开始,合肥市城乡建设据就开始在滨湖新区等地,规划建设3个区域供冷供热能源站,一方面回应民生期待,一方面减轻供电压力。目前,合肥集中供暖的小区已经达到个,面积万平方米,覆盖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

但除了合肥外,长三角其他城市,大多因老城区铺设供热管道难度大、成本高,只在新建城区进行了规划,利用热电厂对部分地区实现集中供暖。

例如南京在江北新区兴建多个取水泵站和能源站,计划未来几年,让中心片区内的部分小区实现集中供暖。扬州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力度,位于瘦西湖景区的凤凰水岸等多个小区将实现集中供暖。

对比合肥、南京、扬州,另外一些城市显得更加谨慎。例如杭州就认为城市地形复杂、并且没有预留管道,即使铺设了管道,因地下水位较高也很容易腐蚀,维护成本十分高昂,并不适合采取集中供暖模式。

因此,从年开始推出天然气家庭分户式供暖。用户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自由设置供暖时长、温度,用热可单独计量。一般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全部使用地暖,每月燃气费元左右。

这一费用,相比集中供暖模式略高。按合肥市民计算,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个供暖季(两个月以上)费用为元左右。

但在合肥,实现集中供暖的小区中,仍有30%左右市民未开通暖气管道,理由是他们认为供暖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身体不适应,并且空调可以随时开关,费用更低。

要空气,还是要暖气

除了呼吁供暖,这些年反对的声音也不少。

不少人在网上评论,“宁可冻死,也不想呼吸雾霾”。

当下,中国集中供暖仍以烧煤为主,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城市仍是少数。此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SO2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约30%。

根据国家节能减排要求以及全国建筑总能不超过10亿吨标准煤的要求,不少城市的集中供暖项目,可能还要再搁一搁。

此外,在试水城市合肥、南京,成本开支也成为极大困扰。

因不属于国家法定集中采暖区,没有相关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并且受到煤炭价格上涨、天然气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去年,合肥集中供暖实施单位热电集团亏损高达1.55亿元。

气候变化。图源网络

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变数是气候。

原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在此前一次访谈中提到,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长三角气候变化速度加快,各地冬季增温率在每10年0.31℃,上海更是高达0.68℃,城市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院、丽水气象局、宁波气象局等专家发表的期刊论文也显示,5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夏季长度明显拉长,春季保持小幅延长态势,秋季缩短(仅在浙南地区延长),冬季显著缩短并推迟进入。

这意味着,长三角城市即使实施城市集中供暖,设备设施使用率也将进一步降低。

看来,南方究竟需不需要上马供暖项目,可能还需再权衡权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