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青石板路悠悠,古巷道路岔口,摊贩守候晨光,铺陈开洗旧的餐桌布,身旁一侧放着藤条包覆的热水瓶,白雾正氤氲。运河边摆放的餐桌旁,一行素衣的食客嘬着绿杨春,清风拂面,如登仙境。在装潢全古的大厅内,悬在房梁顶上的灯笼微风里飘摇,台前热衷扬剧的艺人早已摆起乐器。老饕们于大堂散座内,聆琴娘抚音,听戏曲评话,快意快哉;暗处小厢内风平浪静,清闲的时光,食客的聊天似是家长里短……这些轻松又马虎的风俗画里,有传统仪式感在。扬州人的清晨,多伴以可丰可俭的扬州早茶。
在扬州的茶舍里,杯匙精美、碗筷秀致,菜点多融合南北口味,不尽似苏锡的齁甜,再融合沪皖的香咸,是自成一派的风雅,可令举国口馋。周遭环境常常辅以花木竹石点缀,形成风物景致、菜点茶香全面结合的综合性餐楼。名气实力兼具的店有“富春、冶春、共和春”三店,可谓三春盛景,除此之外还有必香居、花园茶楼、菜根香等早餐馆星落扬城。
“三春”等茶楼内也有“三绝”——翡翠烧麦、蟹黄包子(蒸饺)和大煮干丝。翡翠烧麦形如艺术品,翡翠碧玉其外,锦绣糯米其中,食之绵软弹滑,绝不腻齿腻舌;蟹黄包子者,取丰厚蟹膏贮藏于肉冻内(或赤裸放于于包子外、更显诚意),养而不膻,香却不过,清晨食之,至午不饥;大煮干丝,一块白干细切长条,辅以时令小菜,春时添蛏,秋冬虾仁,野蔬则时而有之,别有一番滋味。
翡翠烧麦
蟹黄包子(蒸饺)
大煮干丝
中华上下五千年,两千五百年淮左名都扬州占一半。而扬州早茶的诞生起源已无从考究,只知彼时因运河之便利、产业之兴盛、物产之丰饶,“扬一益二”“川菜扬点”的响亮名声在外,其曾辉煌于盐商鼎盛的时期,数度被记纂于《红楼梦》等佳作中。惺庵居士也有记载侧面反映:“扬州好,买米凤凰桥。弥望斗筲人尽是,公然珠玉价同高。清早市声嚣。”凤凰桥一带则以米市出名,粮行成行,而周遭遍布茶舍,人们吃完早点便逛市集。扬州的早市文化因早茶文化应运而生,迥非外地可比。
朱自清、汪曾祺等扬州籍文人也在文章中不遗余力地用笔墨宣扬扬州早茶。朱先生在《扬州的夏日》中夸赞老式茶楼“景致最幽、历落有致”,而汪先生在远离故土之后发出“最思念故乡早晨的一碗茨菰汤”如是感叹。后在新社会的过渡期间,扬州的早茶文化也很好地得到传承,老一辈的沉淀功不可没。
在这项为期近六十年的长跨度调查中,扬州平均每年增加约三点五万老年人,在二零二零年老年人口比例已达20%左右。人们总因此诟病扬州是“养老城市”,却忽略了其间文化的传承与嬗递。人越成熟积淀越深,城市越古越迷人,老年群体是扬州早茶的中坚力量,敬老尊老的观念也随早茶文化而在社会中递进。
现今,淮扬菜系与扬州早茶,也能大大方方登上国宴等大雅之堂。扬州早茶文化,实与淮扬菜系互为表里互相推动。放眼纵观制度层面,扬州早茶文化也完美体现淮扬美食传承机制。扬州是中国底蕴深厚并深藏不露的厨艺培训基地,这座城市培养了无数从普通厨师到烹饪博士等各阶段人才。
可在普世之间,扬州早茶文化却被粤式早茶文化压过一头。提起早茶早点,人们首先联想至广东的“两件一盅”,想到虾饺、凤爪和肠粉等老广味。中华美食亟待焕新,在此之间,应存在良性的文化竞争,二者互相辉映,方为大成,实乃至臻。
相比外地早餐,扬州早茶的特点有三,其一在茶茗与点心齐头并进。古时商客们,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盐商,处于时代巅峰的垄断地位,边品茶、边谈话、边饮食风靡至今,极其雅遐;其二在于品类齐全多样,从三丁包到阳春面,从蟹黄饺到葵花斩肉头,主食、热菜冷菜、点心小吃和调味盘,样样俱全;其三在性价比颇高,包子饺子等点心定价多在3-10元区间,亲民实惠。
扬州某茶楼小食价目表
在新时代社会变革的洗礼与冲击面前,扬州这座古城的早茶文化如今却稍显疲态,活力不及从前。曾经繁华的传统早茶集市呈现萎靡状态。其发展陷入困局,外部因素的阻滞、内在循环的缺失,均为重要因素——
扬州茶楼自身文化内涵稍逊,首先内核不明,缺少主题特色,而粤式点心的典范餐厅,诸如炳胜公馆和泮溪酒家,其均根据地段特点而创建,或为旧式会晤厅,或为荟萃地方岭园特色的馆院。且粤式茶楼不仅是中老年的后花园,因为互联网模式宣传铺设够广,在逐步向年轻群体辐射,扬州早茶可借鉴。
广州早茶
对早茶点心本身内涵挖掘不深也使扬州早茶文化渐渐黯淡失色。泛娱乐时代,人们早已忘却天宁寺文思和尚的精雕细琢的“文思豆腐”,早已忘却乾隆帝最爱的似菜非肴“九丝汤”便是“大煮干丝”的前身。加之西方快餐的接连进驻,导致早茶食肆技术型人才短缺,继而导致点心变味,直至食客人心浮动。
除了招募技术人才以外,根本对策在于贴靠扬州的文旅项目,传统茶舍可培训专员向外地游客介绍各类点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以提升其文化品位。如此,也可在老字号源头茶舍创建以早茶饮食为主题的展示厅,其间陈设茶社及各茶点的历史渊源典故等,使得古早味和现代感更好地交融。
此举同时能缓解早茶体验性不足的短处,在开设展览区的同时,亦可结合体验式旅游,让游客近距离欣赏或亲自参与蟹黄汤包、翡翠烧麦等名点的制作过程。再者可辅以举行不同主题的美食节、厨艺对决、视频悬赏令等,地方电视台可进行直播记录,邀请市民、游客参与,将早茶的古与传媒的新对比反差,促进扬州早茶文化流动循环。
与生态游览系统相结合后,拟让扬州瘦西湖和大运河等名胜风景区开设早茶片区。再与扬州洗浴文化之“水包皮”(泡温泉、澡堂)结合,于温泉馆和洗浴中心开展特色早茶项目,饮食玩乐成一体,早日促成扬州文旅的闭环。
时至今日,早茶文化依旧生生不息地绵延着,饮茶伴筵的传统已深深融入老扬州人的骨血。吃早茶的习俗绝不会因历史前进而销声匿迹,它是扬州人心中的物质民俗,更是老扬州无可缺失的精神慰藉。后劲不足也只是暂时困局,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烟花三月下扬州”,眼下正值绝佳的旅游季。扬州美景,邀君共赏,扬州早茶,邀君共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