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位于扬州瘦西湖公园内。
始建于隋,重建于元代。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于扬州,赐名“莲性寺”。晚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
法海寺建筑在瘦西湖南岸一处高岗上,四面环湖,南侧有石拱桥,桥下遍植荷花,花开清香四溢,环境十分幽静。法海寺引人注目的是白塔。白塔在寺院之北,高耸入云。
法海寺白塔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九年(年),系在旧塔基上重建而成。塔形如锥,金瓶之下有宝盖,四周有璎珞围绕,塔铃高悬,清风徐来泠然有声。宝盖之下为佛家“十三天”。塔身中空,南向壶门内,原供有白衣大士像。塔身之下为须弥座。座的四面砌有壁龛,每龛各塑俗家十二生属一个肖像,须弥座之下为五十三级台阶,俗称“五十三坡”,寓意佛家“五十三参”。白塔之后为云山阁。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法海寺一夜造白塔”的故事。当年,乾隆游览痩西湖,官船停泊在五亭桥畔,他不经意中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很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却可惜差一座白塔。到了第二天清晨,皇帝撩开舷窗皇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巍然耸立着一座白塔。乾隆以为这是从天而降,忙问身旁的太监原委,太监连忙跪奏道,这是扬州城里的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据说,当时的这座白塔是当地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京城北海塔样草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垒为基础,再以厚纸扎成光洁表面而做成的。隔水远望十分逼真,引得乾隆皇帝不得不感慨道:“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后来,法海寺按照这个仿品请人在原地建造了砖塔。该塔实际上是一座喇嘛塔,原属藏语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渐行全国。清乾隆四十九年(年),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在旧塔基建造。《扬州画舫录》指明该塔是“仿京师万岁山塔式”,但实际上型制已有了较大区别。北海的白塔是寺庙塔,肚大头细,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的须弥座。法海寺塔虽取喇嘛教寺院塔制,但在瘦西湖只为点缀,故系园林塔。
另外,扬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见长,因此法海寺塔取喇嘛塔轮廓而改换了其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扬州的白塔仅27.5米;二是缩小轮廓—外形曲线变得秀美而身子变小,其上部十三层级相轮也较北海塔瘦长导致塔形类似花瓶样;三是发挥砖刻特长塔座全由砖雕形成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着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共筑台阶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修有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
此外,法海寺的云山阁也富有更为离奇的传说。云山阁原住着一位有名的僧厨,他以“烧猪头肉”而闻名。相传在北宋时期就有“印(和尚)烧猪待子瞻(苏东坡)”的佳话。号称“心出家庵粥饭僧”的金农在自己的题画诗中也流露出“劚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的雅意,而出家人烧什么样的猪,也是法海寺留给人们的猜想。
瘦西湖一直是江南文人墨客必登之地,于是法海寺内自然留下了不少富有趣味的书偈。其中有这样几段富于人生哲理:“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富贵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天,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唯人招。”还有“十来偈”曰“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都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另外,也有一些关于健康长寿的书偈,比如:“少吃荤多吃素,少饱食多分餐,少放盐多用醋,少油炸多蒸煮,少吃甜多吃苦,少狼吐多嚼咀,少偷懒多跑路,少熬夜多睡足,少荒废多看书,少放纵多约束,少生气多忍耐,少找茬多让步,少批评多赞美,少煽火多劝阻,少过招多爱护,少泄气多鼓舞,少抱怨多祝福,少苟求多宽恕,少嫉妒多佩服,少贪求多知足,少冷落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