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清朝乾隆元年),一位名叫“汪沅”的学者,从杭州来到了同处江南的扬州,饱览了一通扬州城外一处叫“保障湖”的风光后,信手写下了几句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于是在其身后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岁月里,“保障湖”没人记住了,“瘦西湖”反而出名了。建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扬州,地处江苏省的中部,南临万里长江,东依千里京杭大运河。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这样记叙:州界多水,水扬波。于是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城市,被取名为“扬州”。历史上的扬州,被很多文人墨客极其讴歌。最著名的便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成就了历代赞颂扬州风光最经典名句。只是在李白那个年代,瘦西湖,还并不出名,甚至连名字还没诞生。有关瘦西湖的形成,其实跟扬州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整个扬州城,水多、河流多、小型的湿地湖泊也众多。从隋炀帝下江南到扬州看琼花开始,京杭大运河的开挖,将扬州城里城外的一些河道疏浚连片,瘦西湖的前身,便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河道,史料称之为“保障湖”。保障湖,其实最早的名字叫“保杨河”。明朝时,为了抵御敌寇,在保障湖河道的东岸筑城,城墙上建有“敌台”,用作保护扬州古城,“保杨河”的名称因此而来。但是到了清朝初期,保杨河的河道开始淤塞,于是一些发了财的扬州盐商,出资疏浚河道,并在河岸上占地兴建起亭台楼阁,形成了初始阶段的瘦西湖风光。“瘦西湖”至所以叫“瘦”,大概就是因长长的河道形成的景观。这里的“瘦”,跟杭州西湖相比,确实没有水岸连天那种感觉。即便到了今天,瘦西湖景区的水面积,也仅仅只有余亩,而杭州西湖的湖面,竟达亩,前者几乎就是西湖的一个“零头”。只是瘦西湖的风光,一点也不输于杭州西湖,早在清朝初年,瘦西湖就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美誉。清朝的康熙、乾隆两帝,各自先后六次到达扬州瘦西湖,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已经从一条普通的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现今的瘦西湖,大约有14个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其中的“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横跨于瘦西湖上的“五亭桥”,是游客必到的景点,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五亭桥”边上的瘦西湖白塔,也称观音寺白塔,塔高27.5米,八面四角。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游瘦西湖“五亭桥”时,感慨说:此处像极京城的北海,只可惜差一座白塔。谁知第二天皇上醒来,睁眼一看,“五亭桥”边上耸立起一座白塔来。陪同的地方官员说是当地的盐商,一夜造起了白塔。扬州盐商富甲天下,可见一斑。钓鱼台,现在被称之为“吹台”,相传乾隆曾于此钓鱼而得名。这是一组立于瘦西湖岸边的亭台,但建有三堵墙,墙中间被镂空成圆形,游人可以透过圆孔,赏瘦西湖美景。钓鱼台巧妙地运用了“框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烟花三月下扬州,古诗里的春天总是最美好的,万物苏醒,春光明媚,什么都是刚刚开始的,什么都是希望满怀的。在这个春天里,应该到扬州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风光,那里的烟柳,那里的琼花。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909.html
上一篇文章: 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扬州瘦西湖浪毛线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