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为起点,一条长达公里的人工运河正贯通南北,如同有人在地图上划下了长长一竖。
涓涓的流水朝这里汇集,澎湃的波涛也要为它让路。
这是一项以世罕见的超级工程,而它有着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京杭大运河。
如果你从天空往下俯瞰,京杭大运河是惊人的。
从版图中大公鸡的咽喉出发,大运河横跨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贯穿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直抵腹部正中心。
仅仅从它地理跨度上的宽广,我们便足以想象,这是一项多么复杂的庞大工程。
而事实上,中国人开凿京杭大运河的过程,也足足耗费了几近两千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春秋时期吴国开凿邗沟算起,这项工程的进行,同时也伴随着整段封建历史的兴衰消亡。
直至清代,大运河的开凿仍旧没有停下。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在这件事情上投掷和耗费着大量的心血与资源。
大运河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凿一条大运河?
01.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要理解大运河的开凿,我们只需要将时间拉到一个最关键的节点:公元年,也就是隋朝的大业元年。
此时距离隋炀帝一统中华,建立自己的大一统帝国,过去不过刚刚25年。身处壮年的隋炀帝意气风发,他迫不及待地要为自己名垂史书而建功立业。
赵州桥,隋代栏板
隋炀帝几乎是调动了举国之力,力图挖通这条直抵杭州的大运河。
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真正目的,史书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一条,是说他醉心于江南的繁华,只不过为了游戏玩乐,于是大运河作为他“好大喜功”的罪状,成为了导致隋朝覆灭的导火索。
大运河的开凿,真为如此吗?
我们检视一下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便可以看出,大运河的开凿,实际上已是不得为而为之。
在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在《尚书·禹贡篇》的记载中,古代北方的农业生产是远胜于南方的:“雍州(今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及青海额济纳等地),厥田惟上上......扬州,厥田惟下下”。
由于水利灌溉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如今被我们视为荒芜的黄土高坡,在古时,却是肥沃的稻米之所。
黄土高原
粮食的丰硕,保证着中央集权机构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保障。
这一情形在隋朝时,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自汉末时,由于胡族入侵,战火频繁爆发,大量北方人开始南迁。南方较为润热的生长环境,为稻米的种植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同时,由于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很快,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到宋朝时,已出现“苏湖足,天下熟”这样的说法。
至此,我们已看到一种难以扼制的分裂:长久以来,北方仍旧是戒备森严的政治中心,但是到隋朝时,南方已成为经济和粮食生产的中心。想要解决城市发展与粮食供给的断裂,大运河就是最佳的选择。
和陆运相比,水上的漕运有着巨大的体量优势,和一匹马所能负载的粮食相比,一艘船的负载显然能够有效降低运输的成本。
因而,在史学家看来,大运河的开凿,已是一支蓄势待发的弓箭,即便隋炀帝不开凿,也一定会有另外一位炀帝来开凿。由大运河开启的漕运体系,不仅是稳定政权的必要条件,更是维持帝国统一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就在唐朝人的评价中,大运河的开凿,已经被看作是时代必然的产物。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卷四《汴河铭》中有载:
夫……垂后以功者,当时劳而后时利。……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不劳一夫之荷畚,一卒之凿险,而先功巍巍,得非天假暴隋,成我大利哉!
02.持续了年的奇迹
如果我们把陆地上流淌的河水看作是毛细血管,运河,就是维持着国家生命运转的大动脉。
尤其在古代,运河有着其他交通工具难以匹敌的时间与空间的尺度,它可以大规模地调度着南北两侧不平衡的资源差异,为促进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察觉。
今天我们熟知隋炀帝开运河的故事,但实际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却是要从春秋时代算起。
京杭大运河最早被开凿的一段,应是春秋时,由夫差所挖掘的邗沟这一段。这段将长江水引入淮河的运河,全长公里,是夫差为讨伐齐国所设。尽管最初是为满足军事需求,不涉农事,但是由于这段运河的开凿,却带来了当时的邗城,也就是后来的扬州的声名鹊起。
藉漕运之利,扬州一度富甲江南。便利的交通不仅带来了大量迁徙的人口,更是带来了贸易的繁荣。扬州城之兴,是同运河捆绑在一起的,这一特点,在后世其他段运河的开凿中,也带来了同样的效果。
扬州瘦西湖
隋朝时,隋炀帝开挖的是永济渠、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五大段。广通渠连通的是长安至潼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东通至黄河。通济渠,则沟通了黄、淮两大河流。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最后开挖的江南运河,长约公里,连通了镇江和杭州。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全长公里,已勾勒出现今京杭大运河的大致框架,打通了从涿郡(金北京西南)到今杭州地区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涿州双塔
但是当时为了绕道洛阳,大运河总体是呈一个“之”字形,并非一条笔直的河道。为了将其裁断,南北相通距离更加相近。
元朝花了10年的时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了起来。而北京与天津之间的运河作废,新修“通惠河”。
通惠河
至此,新的京杭大运河几乎是笔直贯通上下,它一共包括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十个河段,和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相比,总长度又缩短了多公里。
03.大运河的申遗提案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运河向来是繁华的。其途径的北京、济宁、无锡、临清、扬州、杭州等城市,都是藉由这一汪河水,走向了荣耀的起点。
而当运河一落千丈后,许多城市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年,清政府正式撤废了漕运总督。随着铁路的铺设,轮船的使用,车水马龙成为了新的风景。而运河,也就这样渐渐被抛之于历史的烟尘里。它的名字仍旧如雷贯耳,它的身影却早已隐于回忆当中。
舟山港大规模洋运货柜
等到运河再一次回到我们的视野,时间已经走到了千禧年。
年,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铺设,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了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通道。经由大运河,长江下游的水向上输送到山东和河北。昔日的超级工程,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化身为新时代的奇迹。
南水北调工程
也正是在此时,人们逐渐意识到,蕴藏在大运河激昂的水流中,一部流动的中国文化史,已在杳杳中书写完毕:在千百年的流淌中,大运河与沿岸城市唇齿相依、兴衰紧联,形成了中国运河文明与城市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谱系。
大运河沿岸的新老民居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写到,“运河城市不是一些联系松散的单体城市,借助运河文明在水文、商业、航运等方面的共通性,它们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具有‘家族类似’的形态和功能的城市群”。
例如,天津话与相邻的北京话截然不同,却是起源于被运河“舶来”的安徽话;本地不产竹的山东临清,通过运河运来大量竹子,在本地形成了集散的产业链,而像临清手帕这样的特产,也是经由运河,对于江南的审美和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由他所象征着的,乃是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
年,罗哲文和郑孝燮、朱炳仁三人联名向京杭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刘枫领衔58名全国政协委员草拟了一份影响深远的“大运河申提案”。
当年6月,国家文物局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12月,又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而启动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
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04.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有什么?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八周年,由于申遗保护工作的启动,不少沿途的古迹遗存都被重新发掘,得以用崭新的面貌迎接着这匆忙的新世界。
从杭州出发,跟随着河水北上,透过这运河,我们翻开历史一瞬。
1、杭州·桥西直街历史街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