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元
淅淅沥沥的春雨,拍打着手中的雨伞。抬眼望去,瘦西湖的正门前游人如织,五彩缤纷的雨伞,如盛开的鲜花,别有一番韵味。正门古色古香,那几盏大红灯笼,为瘦西湖平添了几分雅致。为我们导游的南京军区某部伏处长连声说:“今天不凑巧,天下雨了。”我说:“下雨好啊,我们可以领略一下雨中的瘦西湖了。”
也许,是扬州的瘦西湖太有名了。提起扬州,就会想到瘦西湖,就像提起杭州,就会想到西湖一样;也许,是瘦西湖与西湖有太多的相像之处,一个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个是“树影悠悠花悄悄,晴雨漠漠柳毵毵”,都以一种婉约、清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色彩取胜。所以,当我们这批来自西子湖畔的游客,在今年五月的一个雨天走近瘦西湖时,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我的脑海里,不禁想起了朱自清的话:“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朱自清是扬州人,他说瘦西湖是雅得这样俗,称自己不喜欢,其实,在他的话里,分明可以品味到一种自豪和喜爱。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CFP供图
走进正门,满目苍翠。沿湖遍植杨柳、修竹,在风雨中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我们在御码头下船,开始与瘦西湖“亲密接触”。我说:“瘦西湖宽不足几十米,却有十多里长,说它是湖,不如说是一条河更确切。”陪同我们的扬州军分区徐女士,虽然不是扬州本地人,然已在扬州住了多年,对瘦西湖十分了解。她告诉我:“瘦西湖原本就是一条河,而且是扬州城内的主要河道,称它是湖,已经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了。不过,那时叫‘长春湖’。而瘦西湖这个名字,还是杭州人送给它的。”据说,清代的钱塘诗人汪沆在游览了长春湖后,吟道:“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就闻名天下了。看来,西湖与瘦西湖确实有缘,连名字也是杭州人给取的。
雨仍旧淅淅沥沥地下着,船在湖上缓缓地行驶着,风不时把雨点抛洒在我们身上。湖面上烟雨蒙蒙,两岸的亭台楼榭在绿荫中时隐时现。同行的人都说,这种感觉,与在西湖上泛舟太相似了。不过,在西湖上泛舟,视野比较开阔。而瘦西湖却长而深,十里长河“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别有一番韵味。徐女士告诉我们:“瘦西湖沿湖的景点很多,有绿杨村、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四桥烟雨等三四十个,不过最著名的也就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金山你们肯定是知道的,而瘦西湖里的小金山,就不一定知道了。”说话间,船慢慢靠近了一个景点,就像西湖中的小瀛洲。这是湖中的一个小岛,原名“长春岭”,现名“小金山”。岛上遍植扬柳、修竹,建筑飞檐画栋,古色古香,我看也没有多少特色。倒是一幅楹联颇有意思:“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听徐女士说,这个小金山,与镇江的“金山”颇有渊源。我不在乎这种渊源的真实性有多少,却佩服扬州人的善于“借力”。杭州西湖、镇江金山都是国人十分稔熟的名胜之地,扬州人不嫌“瘦”、不惜“小”,让本地的风景“借力”扬名。这种气度与胸怀,实在值得人们学习。
看完小金山,我们又下船前行。不过一支烟功夫,就来到了平山堂。平山堂因与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有关而闻名。站在平山堂内向远处眺望,在雨帘中的江南诸山只能看出淡淡的轮廓。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他的《朝中措·平山堂》:“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写的就是这种意境。他在平山堂亲手种植的垂柳,被后人尊称为“欧公柳”。在欧阳修的引导下,他的弟子、挚友纷纷聚会扬州游玩吟哦,也留下了许多佳作。看着在风雨中摇摆的垂柳,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欧阳修与众文人在柳树下吟诗作画的情景。我发现,平山堂的垂柳,与杭州苏堤上的垂柳十分相似,都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朱自清曾在《扬州的夏日》一文中说:“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不过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现在已好景不在了。虽然这里是瘦西湖最远的景点,天又在下雨,然还是游人很多,想享受闲坐堂上的闲趣,已是一种奢望。
在回来的途中,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桥,如彩虹般横跨瘦西湖。大概刚才来时雨下得大,大家没有注意。我问徐女士,这是什么桥。回答是五亭桥。我们一数,果然是五个亭子。桥是拱型的,中间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从远处看去,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桥洞很多,一些小船在桥洞里穿来穿去,倒也别有一种意趣。由五亭桥,我联想到了扬州二十四桥,不禁吟咏起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时,在烟雨蒙蒙的远处,断断续续飘来了幽扬的萧声,在瘦西湖上空飘荡。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