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开工第一天,杭州、南京、苏州、扬州、合肥等地纷纷飘雪。时值正月春雪,现实中江南婉约雪景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文徵明《寒林晴雪图》、唐寅《柴门掩雪图》等两相对照,顿感江南的冰清玉洁,一派肃穆静谧。皑皑白雪,在中国传统诗、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唐代柳宗元的诗境。“闾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南雪不寒。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阑干”;“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装束”则是描绘江南的雪景。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更仿若在今天的西湖雪景中重现。杭州雪景杭州西湖断桥残雪(图片源自橙柿视觉)翩翩飞雪中泛舟西湖(图片源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包一圣)翩翩飞雪中泛舟西湖(图片源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包一圣)浙江省博物馆雪景中国丝绸博物馆雪景杭州雪景苏州雪景苏州雪景图源自苏州发布苏州雪景(图源自苏州发布)扬州雪景扬州瘦西湖雪景(图片源自扬州文旅)扬州瘦西湖雪景(图片源自扬州文旅)扬州个园雪景(图片源自扬州文旅)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雪景(图片源自扬州文旅)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雪景为题材的绘画数量众多,涉及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各画科。以山水画而言,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明代沈周在看到王维《万峰积雪图》后,曾写出如下题文:“城中十日暑如炙,头目眩花尘土塞。僧楼今日见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古栟修柳枝袅矫,下有幽簧侧从碧。隔溪胶艇不受呼,平地贯渚无人迹。”从五代、宋元到明清,历代许多画家对雪景山水都颇有会心处,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或深得王摩诘之遗意,气韵简淡,意境悠远;或自出机杼,独具风神。古画中的雪景南宋夏圭《雪堂客话图》故宫博物院藏夏圭,一作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杭州)人。南宋画家,宋宁宗时为画院待诏,并赐金带。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远景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少皴多染,以显其阴阳向背和层次变化。坡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画面左下方的景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前后掩映,如双龙对舞。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由于经过近九百年的氧化,绢已发黄、变暗,使得用蛤粉点染的白雪历久弥新、晶莹璀璨。画面右下角为细波荡漾的湖面一隅,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无际,把观者引入深远渺茫、意蕴悠长的境界。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九峰雪霁图》作于元至正九年(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描写的是山中雪霁的景象,画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简繁合一的精品。南唐赵幹《江行初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唐画院学生赵幹《江行初雪图》可以说是江南雪景山水的经典之作。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泛,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另外,画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值得一提的是,画前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唯一传世书法真迹:“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明唐寅《柴门掩雪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柴门掩雪图》为明代画家唐寅的佳作,描绘雄伟险峻雪山图景,气势磅礴中又有清隽潇洒,人物与景色协调统一,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绘画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画中屹立着一座山峰,挺拔直插云霄,雪后的山中非常的幽静,在这美丽的冬日雪景中一位行人正走在雪中,或许他是被前面酒家飘出来的酒香所吸引,或许是为了拜访山中隐居的朋友。山中一位隐士正在伏案读书,缕缕的香炉烟飘散在空中,一切在雪景的冬日中都显得静谧、安详。唐伯虎自题:“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明文徵明《寒林晴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皆有雪景山水传世,如沈周《灞桥风雪图》、唐寅《函关雪霁图》、仇英《剑阁图》等,其中文徵明的雪景山水画存世较多,据统计,现藏于各大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的作品有十幅(卷)多,如《雪桥策马图》(南京博物院藏)、《湖山雪霁图》、《山居雪霁图卷》、《雪景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寒林晴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关山积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阴晴雪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溪山积雪并草书咏雪诗合卷》、(传)《雪满群峰图》、(传)《雪山觅句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传)《雪山跨蹇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溪山冬雪图》、《雪山行旅图》等。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两种风格,尤其以“细文”山水画名世。文徵明的雪景山水也有此种风格差异,基本上延续了其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特征。文徵明终生服儒科,深受儒家文化熏染,追求温润平和的风格,推崇精致、秀润、淡雅、含蓄的画风。这在其雪景山水中表现地也非常明显。《寒林晴雪图》虽然画了高山积雪的环境,却山崖滋润,树木舒挺,笼罩着温馨宁静的气氛。构图以高远之法,布影极繁,用笔淡而精细,几可算得上小楷入画,其严谨处让人惊叹。明蓝瑛《溪山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盖,枝桠彷佛披上白衣,展现万千姿态。山巅和脉岭及岩石缝隙,则布满了银白色晶莹闪烁的苔点。蓝瑛在画中运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颜料,让丰富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表现雪后放晴山景瑰丽的景象。画中央有一条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着红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着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清石涛《雪景山水图》此幅雪景山水册页,属石涛十二开画页中画法最为怪异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涂抹,墨色翳润,山峦皑皑白雪,用极简括皴笔草草舒写,笔断意贯,气脉成章,显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清弘仁《西岩松雪图》画面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以勾勒为主,画雪景“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阳面留白,阴面着墨,树木墨色较浓。构图繁密,笔法清健,意境高古。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本文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资料、相关古画赏析及扬州发布等)(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