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扬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七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劲松通报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
8月4日0-24时,扬州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6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0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其中轻型58例,普通型93例,重型9例,危重型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0例。
截至目前,扬州市共有高风险地区1个,中风险地区51个。
通过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已排查出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人,均已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隔离管控。
扬州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主城区第三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目前,扬州市已经完成两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累计完成核酸采样检测多万人次,发现阳性感染者26人。全员核酸检测是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因为新冠病毒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隐匿性,虽然主城区绝大多数居民前两次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再进行新一轮或多轮的核酸检测,仍然非常有必要。扬州市于今天(5日)6时30分启动主城区第三轮核酸检测工作。请各位市民朋友按照所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人员的通知指引,携带身份证,分时段有序到达指定地点开展核酸检测,检测时主动出示“苏康码”“行程码”,接受体温检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为了确保各类人员都能够稳妥、安全、有序地接受检测,扬州市在“黄码”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小区设立独立的“黄码”人员核酸检测点和检测通道;“黄码”人员较少且实在不具备设置独立“黄码”人员核酸点的,则是在大规模核酸检测结束后,再组织“黄码”人员进行检测。
二是迅速提高核酸检测能力。一方面,新建9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日检测能力1万管。另一方面,紧急协商第三方检测机构,增加日检测能力。市区每日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到30万管,按照10比1混样,每天可以完成万份左右样本的检测。
三是优化流调工作流程。在原有流调专班组织架构上,单独成立数据组,扎口采集、管理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数和相关来源、密接次密接的数量、隔离措施等信息。进一步优化市区两级信息沟通渠道,缩短流转时间,提升对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管理及时率。同时,落实县级疾控机构责任,对涉及到外地密接和次密接的,由专人及时推送协查信息,并提供相关流调信息内容,以便协查单位及时、准确地追踪管理。
四是切实满足市区患者就医需求。市卫健委、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封闭封控区域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扬卫医政〔〕30号),统筹兼顾疫情风险防范和隔离管控人员就医需求,对做好包括发热患者、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在内的市区患者就医保障,引导有序就诊做出部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是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特别是涉及封闭小区和封控小区管理,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
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陆志林:
景区管委会行政托管面积33.6平方公里,辖区常住居民约13.1万人。全区四个乡街含括6个村、20个社区、个小区(不含新建)、97个自然庄台。全区已于8月3日零时起,除封闭小区(自然村)外,全部实施封控管理。
景区管委会动员全体机关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名专兼职网格员及社会志愿者,加入封闭小区和封控小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对所有封控管理小区(自然村)只保留一个出入口,由公安机关民(辅)警、社区干部、志愿者和物业公司组成24小时值守队伍配合封控管理。严格落实“两码两证”(苏康码、行程码、出入证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四个一”(每一天每一户只能有一名家庭成员凭出入证进出一次)管理办法,用于采购生活必需品。涉及市政服务、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活保障等国计民生行业和疫情防控岗位的人员,统一发放通行凭证,出示苏康码、行程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出小区。同时,在各封控出入口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引导,提醒居民严格落实防疫要求;对失能或独居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急难危重急需特殊医疗服务的群众,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做好关爱和应急保障服务。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封闭区域10个,涉及幢楼、户、人。对于封闭小区(自然村),逐门逐户安装门磁,严格落实“足不出户”防控要求。通过加大社区防控指导、小区防疫物资保障力度,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工作质效。一是为从事封闭、封控小区服务人员提供足量必要的防疫物资,及时解决其参与一线防疫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大防控志愿力量招募力度,发动更多党员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增派多方力量,开展疫情防控。
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力做好物资供应和重点人员服务保障工作。一是打通保供物资的“绿色通道”。为需要运输生活物资、医用物资的车辆办理通行证,提高通行能力、保障物资供给;抓好供应商、渠道商、销售商三个环节,做到全区生鲜食品检测全覆盖、流程可追溯;加强对农贸市场、超市等生活必须品服务场所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囤货涨价行为。二是加强对集中隔离人员的服务。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作用,在所有封闭区域组建生活保障服务队,分班组24小时不间断配送居民生活所需物品,确保生活物资第一时间送至居民门口。目前,生活物资保障有序,通过与大润发超市对接,提供多样化套餐,保障隔离小区居民日常基本食材供应;各级物资保障组派专人专车负责对接和发放物资,日常卫生用品和各类防疫物资配备充足。三是加强对滞留扬州游客的服务。安排4名外地游客入驻萃园酒店;设置陶然居酒店作为滞留扬州游客临时救助点,可提供20-30间客房,并落实接驳车辆负责人员转运;同时做好外地滞扬人员卫生防疫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在这里,呼吁广大居民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疫情防控,严守居家隔离要求,减少人员流动。全区将进一步做好相关服务保障,积极开展帮扶救助,全力守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同时,对部分居民提出的诉求,景区管委会将抓紧研究、立即落实,采取针对性措施回应群众关切。
热线电话受理激增,情况如何?
扬州市政务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郭有亮:
疫情发现以来,热线电话受理量呈高位状态。7月27日,扬州政务服务热线的受理量为件,其中疫情类诉求件;7月28日,受理量为件,其中疫情类诉求件。7月28日0时至8月4日24时,总受理量件(接通率98.7%),同比增长9.3倍;日均受理量约件,在线直接答复件(在线直接答复率85%),下派工单件;其中疫情类诉求69件,占总受理量90.4%;尤其是7月31日,受理量达到峰值件,同比增长12.5倍,远超疫情爆发前余件日均受理量,平均每小时受理量达件。热线作为群众诉求“主入口”,扬州市政务办有责任保证热线畅通。
一是提前预案,建立应急响应机制。7月26日,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联合市政务办、疫情防控指挥部、防汛防旱指挥部与各相关成员单位迅速建立热线防疫防汛防台风群众诉求应急响应机制,各成员单位上报热线专员,并保持“7×24”在线,通过“三方通话”方式在线直接答复群众诉求。
二是迅速扩充话务员队伍,保障诉求渠道畅通。根据预案,组织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分批次紧急培训0号和话务员工、电信公司管理层员工以及政务办机关干部,共名,接力上岗,全力分担热线压力,确保市民诉求得到最快接听、迅速处置。扬州电信还成立由15个党支部组成的党员突击队,远程支援热线工作。
三是迅速拓展话务座席数量,现场远程同步科技支撑。改造会议室、休息室,增添接听设备、办公桌椅,增加现场平台话务座席50个;组建技术团队,建设座席联动调度系统,实时展示当前话务量、接通率等情况,动态科学调整,以远程座席和现场派驻相结合方式支撑热线运行,紧急扩充远程云平台座席70个;紧急时跨平台远程支援,将溢出电话转接至平台接听。
四是专键专席,分类受理群众诉求。启动疫情防控咨询“0”号键,保障疫情防控诉求专有通道;新增疫情期间心理健康咨询“2”号键,24小时连线心理咨询专家,缓解市民心理压力。
五是预判疫情风险,保障话务力量完整。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及时协调周边“希尔顿欢朋”酒店,紧急就地安顿全部话务人员居住在宾馆,减少话务人员出行风险,保障话务力量完整。
六是强化数据分析,增加市民获取疫情热点信息渠道。每日分析整理疫情类诉求热点,同时,实时更新汇总群众热点诉求问答;在江苏政务服务网扬州旗舰店开辟“疫情高频问题解答”专栏,并通过向主城区市民发送万条提醒短信,告知市民朋友关于疫情防控的热点诉求问答和政策信息查询方法。
当前,疫情期间市民电话呼入量居高不下,下一步,扬州市政务办一方面将积极应用省政务办平台建立的热线“多援一”远程协作机制,即,当我方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热线话务激增、超出平台承载能力时,可申请协调其他12个设区市热线安排一定话务座席资源,远程帮助突发事件发生地接听和答复群众诉求。另一方面,继续做好预备队建设,提前培训扬州电信和市级政务大厅部分员工,做到随时可以上岗远程支援热线工作。
疫情期间市民该如何就医?
扬州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劲松:
为了满足市区患者的看病就医需求,统筹做好疫情风险防范和医疗服务保障工作,8月4日,扬州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封闭封控区域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扬卫医政〔〕30号),对做好包括发热患者、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在内的市区患者就医保障做出详细安排:
各封闭区、封控区、警戒区内的市民如果有就医需要,请向社区报备,在经过允许后全程佩戴口罩,由社区工作人员陪同并且医院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做到“两务必、两不得、两告知”,即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务必做到小区、医院“两点一线”;不得长时间逗留,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医院被管理的情况,就诊后要及时告知社区就诊情况。
其中,对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的患者,社区应当在第一时间安排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8月4日,市卫健委公布了市区7个发热门诊名单、地址和联系电话。未设置规范化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不得接诊发热患者,一旦发现具有发热等新冠肺炎“十大”症状患者,要及时报告并登记,联系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将患者闭环转运至就近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固定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需求,将取药量延长到3个月。对于确有需求的,还可以由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代购、代售和送药上门等服务。
对于孕产妇,市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提供不间断的医疗服务,医院、医院(西区)、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等4家医院作为“苏康码”黄码和来自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孕产妇的定点诊治机构。同时,积极推进“云上妇幼”服务,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28.html